李宏吉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病逝于苏联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他的骨灰运抵北京为他送葬时,在新街口外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到西郊的八宝山的路上,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亲自在前面执绋引棺。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周恩来,随后是彭真、陈叔通副委员长及吴玉章、徐特立等老同志。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随后是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将帅。
到了八宝山,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谊的感人新曲。
一、没有杨立三就没有“步枪”
杨立三,湖南长沙人,于1900年11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家境贫寒,常受地主压迫和剥削。在青少年时期,他在私塾读过短时期的学堂,后来在湘军当过文书,因受大革命影响加入国民党。而五卅惨案之后,在毛泽东的影响与号召下,杨立三又加入了共产党。至此,他踏上了为中国革命做贡献的一生。1927年秋收起义前,他就是我军第一批后勤工作者,被任命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创建人 。
对于杨立三在战争年代的重大贡献,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人们都说我军是“小米加步枪 ”,但如果没有杨立三,那就只有小米,无枪可加咯!
二、第一面军旗的设计者
杨立三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红军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他与何长工设计的。
1927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并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负责秋收起义的领导工作。随后毛泽东召开了部署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会议上,大家一致表示必须为工农革命军设计制作出一面军旗。而这个光荣又艰苦的任务,就落在了杨立三和何长工头上。
何长工是杨立三老乡,曾赴法国勤工俭学,由于出过国,很熟悉苏联军旗的样式。而杨立三当过湘军,了解一般军旗的样式,也熟悉我们党旗的样式。因此二人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后,就开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奋战的精神,计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这面军旗庄严、鲜艳,神圣、意味隽永。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与心血。其军旗款式为鲜红色的长方形, 旗中间是一枚金黄色的大五角星, 还配以镰刀铁锤图案。别出心裁的设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毛主席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三、我军后勤工作创建人
毛主席称杨立三为“红色萧何”。因他长期以来为我军后勤保障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
杨立三从红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他毕生战斗在我军后勤战线,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军队的“后勤之父”,中国部队的“红色管家”。
在艰难的抗战时期,杨立三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后勤工作,卓有成效地支撑了我党、我军的生存、发展。当时,杨立三任八路军后勤部部长,那时的“红色管家”相当难当,在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时,国民党政府发给八路军军饷是按4.5万人发放的。而到了1940年时,八路军已经发展到40万人,国民党政府一是感觉开支庞大,二是视共产党为敌人,就断绝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应。
当时杨立三面临的困境是:不仅要解决几十万人的吃饭穿衣、行军作战问题,更要保障枪炮子弹充足,以及医疗伤亡的问题,而财源又是十分的紧缺!杨立三开始是向国民党政府以电报催要或派人上门的方法索要经费,尽管总是遭遇国民党的百般刁难和苛责,杨立三依旧以顽强的毅力,与国民党政府不停周旋,直到拿到经费为止。
杨立三还积极与社会团体和国内外爱国人士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援。他大力宣传八路军在平型关、阳明堡和百团大战中取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爱国人士的斗志,于是海内外华人纷纷自发捐款捐物,并且成立各种组织,组织募捐,国内外的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部队的经费就在杨立三的精心策划下,源源不断而来,解决了大部分军需问题。
为了将有限的经费有效地用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上,杨立三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其中他对各项经费的使用进行了不同的细分,制定了经费预算、决算和收支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出纳制度和审计制度,使财经工作有章可循、细致入微。杨立三强调,抗战的财产高于生命,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物资财产。
由于日军不定时频繁的“扫荡”,财务人员为了防止资金不丢失,他们都事先准备好许多石板和石灰和水缸,并在庄稼地里挖好一个个深坑。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便将钞票放进缸里。有一次,八路军突然遭遇到日军大规模的袭击,当时后勤供给部刚从银行领 到的600万元票子。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杨立三沉着指挥,将钱分装在34个麻袋里,用17匹骡马驮着,迅速和部队一起转移。然而,敌人的炮火着实凶猛,大部分骡马中弹伤亡。这时天已晚,前进看不清路,后退又不能,眼看大批钱款就要流失,杨立三急中生智,让同志们齐上阵,冒着敌人炮火,将钞票从麻袋里一捆捆掏出来,然后埋藏在山里的石头堆里,并留人看守。等到日军撤走,这600万元又安然无恙地运回了部队。
杨立三不仅从大处着眼,更能从细节处抓起。为了节约用度,他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砍毛竹、搬石块,盖起了食堂和宿舍。杨立三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将部队的军需问题打理的井井有条!
杨立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因为常年的积劳成疾,于1954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终年54岁。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只有非常珍贵的20多本工作日记。
四、创建食品工业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被任命为国家食品工业部首任部长,但是他依旧是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当时,总后勤部已经运转正常,也初具规模,而食品工业部却还是一片空白。
开始,杨立三对如何搞起国家食品工业也是一筹莫展。不过,经过他的规划和深思熟虑,他采取了两条主要方法:一是学习书本知识,进行资料研究,二是从各部队选调业务骨干,还招收了一大批刚从各类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可谓阵容强大,多达百人。
随后,杨立三走开始四处考察办公场所。经过多方了解和打听,选定了食品工业部的办公处。
杨立三兢兢业业,在食品部工作期间,杨立三善于动脑,节约成本,确立“八一粉”的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原来,过去的标准面粉都是一百斤小麦中出精粉70~75斤,而剩下2 5~3 0斤却白白浪费掉。杨立三感觉必须提高出粉率,于是他开始和专家们一起研究、试验,最终将标准粉改为每百斤小麦出粉81斤。
由此小麦的利用率被大大提升,更是缓解了粮食的短缺状况,这件事得到了周恩来等国务院领导人的赞赏和认可。而“八一粉”也就这样诞生了,并且开始享誉全国,成了百姓们争先抢购的名牌面粉。
五、抬着周恩来过草地
1935年,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踏上了长征路。当时,周总理因患肝脓肿和痢疾,而连续发高烧,身体极度虚弱,根本无法起床下地行走。
杨立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知道周总理日理万机,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转工作中,有时候为了研究敌情,寻求方案,几天不睡觉,由于睡眠不足,走着走着就会晕倒在地。此时,部队行动在即,而周总理又无法走路,彭德怀决定抬着总理过草地。他找来红三军参谋长萧劲光,让他组织一个担架队,军委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队长,而杨立三虽然身体也有恙,但不甘落后,争抢着要抬周总理。
杨立三本身就是有病之躯,再抬着周恩来过草地,可以说是一段艰难的行程。走了两天后,肩膀就开始磨破溃烂,脚部及小腿也出现了了一道道血口子,在雨水和泥水一浸泡下,钻心疼痛。杨立三一声不吭,始终咬牙坚持着。战士们劝他不要抬了,可他压根不听,而周总理更是不忍心让战士们和杨立三这样为自己受罪,就挣扎着一次次要从担架上爬下来,但每次都被杨立三制止了。最终,经过整整6天6夜的艰苦跋涉,杨立三与众战士们轮番作战,将周总理安全的抬出了茫茫草地。
六、周总理的接班人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接班人是刘少奇、林彪,但问起周总理的接班人,却谁也不知道。倒是有一次周总理自己说出来:“我的接班人是邱会作!”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相中的接班人实际上是杨立三,只不过杨立三很早故去,周总理的目光就落在杨立三的爱将邱会作身上了。
2023年3月4日于长沙
作者简介:
李宏吉,2012年退休前是资深警官。退休一年后,即从哈尔滨来到长沙石燕湖景区,先后任中惠旅景区管理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拓展训练总教练、战略发展部部长、规划设计院院长、张家界项目总经理、副总裁。
先后操盘公司上市事务,将公司扩张全国16个省市区,与50多个景区建立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