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查询:
搜索:
磨笄山 黄小米 爱国情 —— 千年一脉的精神长卷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5-06-18    点击:148931次
  

       磨笄山,又名马头山,位于河北蔚县柏树乡,静立于永宁寨村南的苍茫群山间。两千余载光阴流转,它见证了无数沧桑,而每一段传奇,都与那粒粒金黄的小米紧密相连。蔚州志《大事记》记载:“至治二年八月,蔚州献嘉禾。”早在明清时期,蔚县小米因“色如金、味如蜜”被钦定为“岁贡”,每年经松枝口峪等“运粮古道”直抵京城,专供皇室膳食。

3.jpg

       而当我们捧起这一把把小米时,指尖触碰的不仅仅是香甜软糯的谷粒,更是一部以爱国为魂,镌刻着忠贞、抗争与希望的千年精神史诗。这粒粒金黄,在磨笄山下,穿越三个迥异的时空,始终承载着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家园最深沉的守护、对国家民族最赤诚的热爱。

       一、磨笄遗恨:小米见证的血色忠贞

       春秋末年,权力的暗涌在晋地翻涌不息。相传,赵简子去世后不久,赵襄子心怀野心,向北登上夏屋之山,精心设下圈套诱骗代王。在一场看似平常的宴饮中,赵襄子命厨子以酒食招待代王及其随从,却在行酒之际,暗中授意厨官手持长柄铜勺——这把曾盛过代国沃土孕育的金黄小米的器具,瞬间化作夺命凶器,将毫无防备的代王及其随从击杀。随后,赵襄子发兵攻取代地,并欲将姐姐——代王夫人接回赵国。行至代赵边境的马头山时,代王夫人登上山顶,遥望代国大好河山,她心如刀绞。

       曾几何时,她带着赵氏的期许踏入代国,却在转瞬之间,成了赵襄子吞并夫家国土的利刃。如今代王已逝,国已不国,自己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 面对弟弟的“好心”安排,她痛斥道:“我奉先君之命来侍奉代王,至今已有十余载。代王并无大错,主君却痛下杀手。如今代国覆灭,我又能去往何处?况且我听闻,礼法要求妇女从一而终,我怎可再嫁?你要接我去哪里?因弟弟而背弃丈夫,是为不义;因丈夫而怨恨弟弟,是为不仁。我虽不敢怨恨于你,但也绝不愿回去。”言罢,她仰天长叹“代已亡矣,吾将何归?”

      “代王……”她轻声呢喃。远处传来赵军催促的号角,仿佛催命的丧钟。指尖抚过鬓边代王所赠的银簪,刻着代人最虔诚的祝福。她拔下发簪,在石头上磨尖,寒光一闪,银簪刺入颈部而亡。鲜血渗入岩缝,与山下金黄的小米田融为一体。史载,代人为纪念她,将此山改名为“磨笄山”。

       这场悲剧不仅为代国的历史画上句点,更在代蔚山谷间种下了刚烈不屈的精神火种。从此,磨笄山成为气节的丰碑,而那金黄的小米,也化作忠贞故事的无声见证者,它们共同蛰伏于这片土地,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等待。代王夫人的决然一刎,是对故国山河最悲壮的殉守,是这片土地上爱国之魂的第一次淬火与铭刻。

       二、烽火丹心:小米凝聚的抗战伟力

       时光流转,沧桑变幻。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小米为纽带,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

       1937年秋,日军侵入蔚县,铁蹄践踏河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蔚县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大南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晋察冀边区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柏树乡岭南村作为县委县政府驻地,是这片红色热土跳动的心脏。以岭南为核心,磨笄山一带迅速成为大南山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全县1618名革命烈士英魂永铸,柏树乡占109人,其中38位勇士在抗战中捐躯,可谓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4.jpg

       孤胆英雄显神威:1938年,刚满16岁的柏树乡茨藜沟村张救国,瞒着父母在白乐镇参加了宋时轮率领的八路军第120师雁北支队,后因年令小留在地方游出队,在蔚县大南山根据地活动。他原名叫谢德长,参加革命不久,将名子改为张救国。这个用手枪逼着刻字社老板刻下“救国”私章的青年,此后成为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张五坏”。作为侦察班长,在1940年智取松子口据点翻译官,他先抓“舌头”摸清敌情,趁夜率队翻墙而入,不费一枪一弹将抽大烟的翻译官生擒,为部队获取情报打通关键节点;1941年白乐镇集日,他扮成卖柴人混入集市,怒杀欺压百姓的伪警察,又率队员突袭伪警据点,炸得敌人龟缩不出,从此不敢再骚扰乡邻。

       东黎元庄的赵家效,同样以无畏的勇气在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日军封锁根据地时,他组建骡驮队,冒死运输物资,途中击毙伪军缴获枪支;被捕入狱遭受酷刑,他宁死不屈,获释后意志坚定,继续献身革命。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他带领民兵割电线、破公路,送公粮,先后处决汉奸王考才、朱胯子,肃清日伪爪牙;1945年,深入虎穴,将叛徒张义顺正法于村沙河边。

       隐秘战线护家园:磨笄山上的李家堡村,妇女李秀英带领姐妹,将厨房变为情报中枢。情报被精心藏入莜面饼子,饼面按上的指痕数量——一道痕、两道痕、三道痕……便是无声的生死时速密码。这支“送饭队”顶风冒雪,穿越险阻,累计向游击队传递情报100多次。

       榆皮村村民就地取材,将桦树皮制做成轻便防腐的药盒、饭盒,这些承载救命药品的容器,源源不断送往前线;他们用桦树皮制成饭盒盛装小米饭、酸淹菜送往山洞救护八路军伤员......

1.jpg

       铁血运粮铸命脉:抗战时期,蔚县人民节衣缩食,年供根据地粮食30多万斤;柏树乡在1942-1945年上交公粮24万斤;辉川村李改枝,卖掉全家唯一耕牛,换来32斤小米,一粒不留上交公粮!“没有国,哪有家?”这朴素誓言,重逾千钧;1940年灾荒,卧羊台村一户老翁与儿媳双双饿死家中,县区干部入其家门,惊见满满一柜公粮小米,颗粒未动,以死守诺,感天动地;1941年秋,在东甸子梁上,十三个驮公粮的牲口被大风刮丢;1942年冬,常宁乡小庄村张姓叔侄,背负公粮遇大风雪困于小五台山南台,他们蜷缩于雪窟中,生啃小米就雪,苦熬两天一夜,终将粮食送达阁上村站点。

       那时候在小五台上,在东甸子梁上,在磨笄山上,时常见到膘肥体胖的狼群,它们经常啃食倒在运粮路上的送粮人与牲口尸体,每天凄厉嚎叫回荡山谷。每年秋征时,日军在山上搭建帐蓬,安“断头锅”,捕杀送粮人,砍头烹煮以吓唬别人。

       然而,“前人倒下,后人跟上!”高山、风雪、豺狼、沸鼎,皆无法阻挡蔚县人民守护命脉的脚步!一个伪军颤抖着说:“他们的小米里,怕是掺着骨头渣子吧?” 一句话,道尽了侵略者对这片土地上人民不屈意志的恐惧与不解。

       三、谷满青山:小米孕育振兴希望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磨笄山上。北京退伍军人范宝明,毅然告别都市的优渥生活,怀揣着一腔热血,扎根于蔚县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2020年,站在磨笄山巅,他捧起一抔黄土,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蔚县抗战时期先辈们“用小米换命”的送粮精神,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22.jpg

       在县、乡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范宝明流转2500亩耕地,创建河北浦盛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打造有机谷子种植基地。为保障小米品质与种植技术创新,他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张家口农学院、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等多个科研单位深度合作,不断探索科学种植模式。如今,公司农场严格遵循有机种植标准,已成功实现400多亩地块的小米通过SGS检测,达到国际认可的高品质农产品。在销售端,公司建立起稳定多元的线上线下渠道,与北京市蔬心食客的政府社区直通车、北大荒北京销售公司、天津政府采购平台、学清公社等保持紧密合作,每年20余万斤有机小米销往京津市场,成为都市消费者口中的“香饽饽” 。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农场无电、无水、无路的困境,范宝明没有退缩。没有电,他便安装太阳能板,点亮山间的希望;没有水,他不辞辛劳从山上引来山泉水,滋润干涸的土地;路难行,他果断投资400多万元,在崎岖的山岭间开凿出一条蜿蜒的攀山路,如同当年先辈们用双脚蹚出的运粮古道,打通了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从开垦荒地到收获金黄,他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诠释着当代退伍军人的奉献与担当,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抗战老兵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坚毅身影。

5.jpg

       “抗战时乡亲们用小米换命,现在我要用小米换好日子。”范宝明的话语质朴而坚定。他还谋划着如何让当地农民增收,并开发“贡米文旅”项目,让游客沿着当年先辈们运送军粮的古道,穿梭于金黄的谷田间,亲身体验收割“英雄米”的乐趣,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这是一座山的守望、一粒米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与土地的千年契约——以忠贞为种,以坚韧为壤,以爱国为魂。山河为证,那些用热血浇灌土地的身影,已化作小米的金黄光泽,融入磨笄山的肌理,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照亮每个奋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