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升
随着我国集邮人数的骤减,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对邮资邮简业务的发行,处于停滞状态,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世界之变化,国家重大事件的不断发生,借助于邮票媒介来反映社会现象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此时,民间的纪念邮简产生,顺应了集邮者的心声和邮集的素材充实,更是集邮文化在新时代跨界合作的新型产物,本人就这现象分析其意义与作用。
邮简是邮局发行的一种由一张较薄的纸折叠而成信封状的邮政用品,寄件人把通信内容直接书写在邮简上,并可在邮简内附寄书面通信(国际航空邮简内不准附寄书面通讯,否则按信函邮资纳费)。邮简的封面上印有书写收、寄件人地址、姓名栏和邮资图案(亦可不印邮资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发行过普通邮简,美术邮简(印有邮资图案,均系旧币面值)和航空邮简(无邮资图案)。1956年4月1日停止使用。198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颁布后,重新规定邮资邮简为邮资凭证,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印制发行。
邮简是介于明信片和信件之间的一种邮政用品。明信片使用方便,但书写的内容不保密,一般信件保密性相当好,但必须同时具备信纸和信封才能写一封信。邮简在出售时是一张纸,纸的一面如同信封的封面一样,可以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等,另一面则起信纸的作用,可由寄件人书写信件的正文,写完以后,按纸上的折线折叠起来即成一封信的形状。
邮简上一般都印有邮资图,即所谓的“经正式批准事先印上去的邮票”。折叠封口以后,就可以交寄。也有不印邮资图的邮简,则必须贴足邮票以后才能交寄。邮寄邮简的邮资比邮寄明信片高,比邮寄普通信件的低。邮简兼有明信片使用方便以及普通信件保密的优点,邮费又较低,因此在有些国家使用很普遍。邮简的缺点是书写内容受一张纸的限制,想要另外再加纸是不允许的。
最早的邮资邮简是1819年由撒丁王国发行的加瓦里尼邮简,由15分、25分、50分(英里)三种面值组成,起初印色为蓝色,1820年后邮资图案改为压凸形式,无色。中国首枚邮资邮简发行于1918年,折叠后呈竖式,邮资图案置左上角,全图为麦穗,面值3分。对邮简上的图案,有的国家(或地区)允许将其剪下来作邮票贴于其他邮件上使用,这个规定可使写错信文或名址的邮资邮简不致作废。中国及一些国家邮政部门规定,邮简上的邮资图案,剪下后不得使用。
邮简又分普通邮资邮简、纪念邮资邮简、航空邮资邮简、圣诞节邮资邮简、专用邮简、免资邮简、邮政公事邮简、军用邮简、加盖邮资邮简共9大类,而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行了普通邮资邮简3组共12种(1952—1953年发行),纪念邮资邮简(图1)一枚(纪念中国1999年世界集邮展览),邮资为50分,航空邮资邮简(图2)一枚(纪念中国1999年世界集邮展览),邮资为520分,免资邮简,1948年12月,中国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庆功优属拥军”免资邮简;军用邮简,1950年至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优待解放军官兵和军属发行了普东1、普东2天安门图优军邮简,邮资减半。
近年来,这种较好地表现集邮文化内涵的载体已不见了,而我国的邮集水平想迈入世界之强队伍中,素材组合缺乏了这一项集邮内容,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如何发展集邮文化的跨界合作,是我们集邮人思索与关心的话题。
2004年8月,我收到了北京老兵方阵余滨老师寄来的一个特殊纪念邮简,封上的标题是“不倒的长城—中国当代老军人书画精品展”,制作精美,适于收藏纪念,而后,我与他聊起了发行的构思与设想,他跟我详细介绍了发行的目的和初衷,计划将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以最快的速度及时的报道出来,用集邮品和邮戳见证的方式,留给后人一份详细的完整资料,我觉得此事意义深远,在随后的时间段里,共同合作了几项发行的内容,至今,该系列纪念邮简已发行了149个内容,50万的数量。
在这一系列的纪念邮简中,即有开国领袖的纪念封(如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开国元勋(谭震林图3),开国将领(杨得志图4),又有科学家之士(钱学森、袁隆平),更有时代的英雄楷模(钟南山、张桂梅),还有百姓身边的事(中国疫苗 助力世界、一路向北、七彩云南),内容还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世界形势、热门话题等。就好像一部泱泱的百科全书,供集邮人收藏与纪念。这与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国家名片——邮票的时效性,跑在了前面。无怪乎一个内容的发行,就很快受到集邮者的青睐。
试想这种跨界的集邮文化表达载体,如能在中国邮政中充分携手发展与创新,引导与发挥,岂不是一件于国于民于企业于社会利大的好事?资源共享,追求时效,发展与共,合作共赢,是当今社会的目标与任务,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主题邮局时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深刻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则要求,又要准确把握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丰富服务内涵,以满足文旅要求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邮需要”。基于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团体对集邮文化的认知度,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将集邮文化的内涵充分彰显出来。
纪念邮简,见证历史,见证情怀,就像一份可以直接邮寄的报纸,采用了众多的“二维码”信息量很大,量身定制,经典发布,微信扫描,网络同步。线上线下结合,手机扫描二维码能看到更多内容,围绕主题、图文引用全部注明出处。它比出书成本低,比邮票发行重大内容时效快,比微信公众号更易保存,由邮政指定印厂印制,贴上邮票邮局盖戳能寄出走向社会,走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还方便签名,集纪念、传播和收藏于一体,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平台,更是当前热门的红色文化传播推广的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理清了文化的定义和方向。引申到新时代集邮文化的发展现状中,我们要突破前行,与民间团体跨界合作,共同开发出新时代集邮文化的精品,服务百姓,服务集邮,服务社会,让更多的集邮者运用好纪念邮简这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的素材,添加到邮集中,讲好每一个故事,表达每一个意念,完善每一个梦想,实现中国人在国际集邮舞台的展现愿望,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完美境界。
在此,我鼓与呼,中国邮政应与民间团体联手合作,求大同存小异,吸取民间的智慧力量,把集邮文化打造出精品效应,制作出百姓喜爱的邮品,用推陈出新的思路理念吸引百姓来热衷集邮,走出一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需求的发展之路,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进。
参考资料:
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 09. 22
2、《交通大辞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01
3、李曙光 《实用集邮学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08
株洲市集邮协会 朱红升
2022年5月8日
消息来源:老兵方阵
责任编辑:陈龙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