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前 言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高瞻远瞩地明确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曾满怀深情地说道:“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无数新老中医药人,听党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在这一战线上工作和奋斗了四十余年的四川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叶泉,他“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秉承领袖的教导,肩负人民的期望,用自己无悔的青春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刻苦钻研、服务病员、朴实而又动人的“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奋斗者之歌。下面,拟从基本情况、专业履职、热爱事业、学术专攻、研究成果、所获荣誉、报刊报道、医路小结,临床专长九个方面,介绍他崇德尚医,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医治病的心路历程。
一、基本情况
叶泉,男,1950年生,汉族,主任中医师,中共党员。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医生。
1969年2月至1979年2月在原德阳县扬嘉公社知青大队当知青;1972年进入原德阳市旌阳区血防医院工作;1977年至1979年在原绵阳地区中医学校中医专业中专学习;1979年开始在原德阳市旌阳区血防医院从事中医门诊和病房工作:1981年至1985年就读于原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大学(大专);1993年至1996年就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本科)。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觉,1992年开始在原德阳市机关医院(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任中医科主任;2010年至今退休返聘在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工作至今。
二、专业履职
他为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委会全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第六届、第七届温病专委会委员;第五批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德阳市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代)。
三、热爱事业
他热爱中医药事业,工作上始终认真负责并坚持勤奋学习提升,刻苦钻研业务,长期对中风、风湿、骨质增生、面瘫及中老年其他内伤疑难病症诊治进行研究,并将成果积极应用于临床。
他数十年如一日爱院如家,长期放弃节假日,坚持早上班晚下班,为了严密地观察病人,有时吃住都在诊断室。他具有高尚的医德,视病人如亲人,精心诊治,一丝不苟。如:在1982年至1991年期间,曾十年如一日在原德阳市地区14个乡镇开设家庭病床五百四十余张,骑自行车行程一万二千多公里,不畏山高路远、酷暑严寒送医送药上门,终于使140多位瘫痪病人重新站立起来,走向新的生活。直至目前,他仍坚持经常上门去看望和回访老年瘫痪等病重患者,为他们送去医药和关切;他还自费近二十万元,印刷中医药保健防病书籍十余种共约二万余册免费赠送广大患者的同时,还经常下到基层社区开展中医药卫生科普讲座;2020年在新冠肆虐期间,还担任了市卫健委中医药防控新冠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一职。他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术,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病员及其家属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赞许。为此,数十年来群众共送来数百封感谢信和诸多的锦旗以表示其深深的谢意。
四、学术专攻
他术业专攻,其基本学术特色为:深究病因、重视病机、治法准确、复方重剂、针药并进、内外合治、善于总结、守正创新。临床擅长运用中医中药与针灸等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症骨质增生症、周围神经性面瘫及中老年其它内伤疑难病症,四十年来已使上千名此类重症患者临床治愈。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和十法的治疗体系;龙蝎穿黄散的临床应用;治疗风湿痹症的六个证型的划分和二活艾威解痉镇痛擦剂;治疗面瘫的三个时期的划分与六大证型的拟定;治疗高血脂、冠心病的芎丹三太散、治疗糖尿病的参连三准地葛散,以及数十个治疗其他多种疾病的自拟的方法和自制的药物,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
五、研究成果
他曾获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编著出版中医药书籍10部(约两百万字):在国家级、省级如《中医杂志》《中国卫生》杂志、《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学文摘一一中医》《中医药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四川中医》等专业书刊发表学术文章116篇并获得一系列优秀论文奖,其中三篇获国际大奖、15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如:(1)《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探讨》于1909年获评德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2)《周易阴阳协调中和观与中医防病养生思想》于2001年获评德阳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3)《治疗风湿痹病的临床探讨》获评四川省中医药学会2003年度全省优秀学术论文;(4)《针药并进治疗周围神经性面瘫11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获评四川省针灸学会2005年度全省优秀学术论文;(5)《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诸问题之我见》于2006年获评四川省科协博士专家论坛优秀论文;(6)《略论中医药防治中风后遗症之自制十法》于2008年获评第四届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优秀论文(及著作)二等奖;(7)《龙蝎穿芪散的临床运用》于2012年获评第六届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优秀论文(及著作)二等奖;(8)《古今中医医德评析》于2005年获评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优秀论文;(9)《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探讨》于1992年获评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超人杯国际优秀成果奖。
六 所获荣誉
凭借突出的医德与医技:(1)1986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2)1987年获评中共德阳市委、市府举办的市区优质服务“满意杯竞赛“先进工作者;(3)1988年获评中共德阳市委、市府德阳市优秀知识分子”;(4)1988年获评旌阳区组织部优秀共产党员;(5)1995年获评四川省青联、省中医学会“95年度优秀青年中医;(6)1999年获评首届德阳市名中医;(7)2009年获评第三批四川省名中医;(8)2013年获评《华西都市报》举办的“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中的四川名医(中医科);(9)2015年12月获评德阳市人民政府“德阳市第二届十大名中医”。
七、报刊报道
叶泉主任中医师以上先进事迹,在市级:《德阳日报》《德阳科技报》德阳人民广播电台、德阳电视台;在省级:《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报》《四川青年报》《信息报》《四川工人日报》《华西都市报》《精神文明报》《四川党建》杂志、《党的建设》杂志、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在国家级:《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等媒体曾先后都进行了深度的较为详细的报道。例如:1.《让他们重新站起来》,《德阳日报》1985年4月22日(第三版)。2.《立标杆树典范名医战略促发展》《德阳日报》2016年12月9日。3.《医路风采》,《德阳日报》1990年1月6日(第三版)。4.《医德医风感人至深》:《德阳日报》1995年7月23日(第一版)。5.《医者满怀仁爱心服务基层为百姓》,《德阳日报》1995年7月23日(第三版)。6.《立足本职树医德扶弱助困赢口碑》,《德阳日报》2003年11月13日(第三版)。7.《浓配“大锅药”让人别感冒》,《德阳日报》1998年3月14日(第一版)。8.《天道酬勤精益求精》,《德阳日报》1998年6月9日(第四版)。9.《他刚刚起飞.》,德阳市市中区人民广播电视台1984年9月27日播出。10.《治中风、风湿等病,名医在你身边》,德阳日报》2005年9月1日(第六版)。11.《中医百家新论》一书出版,1992年1月16日(第六版)。12.《中医师叶泉去北京领论文奖》,1992年2月20日(第三版)《德阳日报》。13.《本报三篇好新闻获奖》,《德阳日报》1986年5月1日(第一版)14.《我市三篇广播稿(节目)获奖》,《德阳日报》1985年4月22日(第三版)。15.《我市卫生系统七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上级表彰》,《德阳日报》1987年3月13日(第三版)。16.《他使风瘫病人站起来了》,《四川日报》1991年4月4日(第四版)《四川日报》。17.《他让近百瘫痪病人站起来了》,1999年7月23日(第四版)《访青年中医师叶泉》《四川党建》杂志。18.《访青年中医师叶泉》,《四川党建》杂志1990年第四期。19.《好医生叶泉》,《觉的建设》杂志1986年10-11期。20.《他对病人象春天般温暖》,《精神文明报》1990年7月12日(第二版)。21.《让瘫痰病人站起来》,《四川广播电视报》1985年4月17日(第一版)。22.《叶泉中医师开设家庭病床》(图片新闻)《中国中医药报》1995年12月19日(第一版)《“为党旗添光彩的人们”七·一征文评选结果。23.《为党旗添光彩的人们"七·一征文评选结果》,《中国中医药报》1991年8月9日(第二版)。24.《光荣榜》(198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四川省“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名单)。25.《健康报》1981年5月5月(第三版)《我以仁爱救苍生》,《德阳文史简读》四川美术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八、医路小结
叶泉主任中医师行医四十余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党的教育和人民的哺育下,不断进击。春天辛勤地耕,秋天总能获得丰硕的果实。
他曾先后获得政治荣誉14项、科技荣誉20项(次),他编著出版、印刷中医药学术著作19部(本)、中医药学术文章在国家级、省级以上书刊刊载、发表116篇;仅《德阳日报》曾20余次对以上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
九、临床专长
★中风偏瘫: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后遗症。
★风湿痹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痛风、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
★骨质增生症:颈椎、腰椎、胸椎、膝关节、脚跟骨等部位。
★周围神经性面瘫、面神经痉挛。
★脑部疾患:脑震荡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老年脑萎缩、老年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良。
★男科疾病:不育、性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感染。
★妇科疾病:不孕、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带下诸疾。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治疗恢复期。
★中老年其它内伤疑、难、杂、“怪”症。
结 语
医者叶泉教授感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现阶段中医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他殷切期望要将中医药事业“继承好、发展好”。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振兴中医药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而中医药事业要做到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首先要看到目前中医药界还存在已久的“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严峻问题,而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载体,不培养出千千万万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中医药的“铁杆中医”,那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愿望只能是空中楼阁或是一纸空文。虽然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抢继措施,但由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政策落实力度不够而还未达到理想局面,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充份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只争朝夕、抓铁有痕的精神去实干和苦干。作为中医药阵地上的一名老战士,现虽已退休,但心中仍然时刻酝酿着紧迫感和使命感。我认为学习医学的人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年轻时主要钻研中医基本理论,打好各学科基础。中年时主要是努力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争取有所建树。老年阶段则应认真总结一辈子行医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论文或是著作,并搞好“传”、“帮”、“带”,以使中医药学术薪火相传,事业兴旺。
笔者问起叶教授当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能够把自己所学传承给更多热爱中医的学子,能够攻破和战胜更多的疑难怪症,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少走弯路减轻痛苦,使患者家庭减少经济负担,继续为人民健康多多造福。
说话间满屋已经挤满病患等待就诊,只见叶教授一边为病人望闻问切一边亲传面授经验与跟师学徒。70多岁的他皮肤干净无任何色斑,中气十足,步履矫健,在为患者扎针时手法依然轻快稳准。古人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祝愿叶泉教授以及所有如他这般在中医药事业中默默耕耘奉献的师长们福寿绵长,夙愿必达。祝愿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蓝彩霞,本人系四川德阳开心家园创办者,中国开心文化开心使者。
消息来源:德阳开心家园
责任编辑:陈龙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