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太行山上一青松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击:168100次
  

刘高官


       在植物的国度里,青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树种。
       在太行山上,生长着无数棵青松。都说太行山上石头硬,那些青松,虽默默无声,却向世人证明,比石头更硬的是草木顽强的生命力,是太行儿女对党忠诚、对革命事业忠诚的意志力。
       每一个时代,都有领军式的人物,或者说标志性的人物。在山西新闻出版和宣传文化线上就有这样一个人。2023年1月12日,当我听闻革命老人刘江同志去世的消息,我沉默了,真正的战士,润物无声,他活在我们的心里,藏在我们心中的一角。惊闻他去世的那一刻,内心的失落,脑海中的惶恐,心情上的哀伤缓缓而来,感觉空落落的,像是身体某个部分被掏了个洞。
       于是,总想着,找个时间,把我对刘老的印象写下来,是一种纪念,也是我心底的一种慰藉。是啊,纪念刘老的文章不少,因为,他是太行山上的一棵青松。我们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刘老和按他自己的意思解读了他的事业和追求呢?想到刘老生前的言传身教,我还是鼓起勇气勉力而为了。
       近一段时间里,我在思考,回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不忘初心——理想信念一生坚定


       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青松通常都长在地势险要的贫瘠之地,它四季常青,生命力顽强,不惧严寒与酷暑,又保持着刚直高洁与豪迈之气。
       如果,你不了解刘江同志,那你就去太行山上,去看看青松是怎样扎根在山上的,去沿着他的足迹再次走一走,那里曾有过他战斗的足迹和奋斗的青春。太行山的小米养育了他,太行的精神熏陶了他。在太行山上的战斗岁月,已融入他的整个生命中。太行山,成为他的初心。
      刘江同志1918年出生在太行山和顺县温源村,他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初小。十一二岁上学的时候,刘江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人生命运的进步青年老师。从进步青年老师的授课中,少年的刘江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比如班超、岳飞、戚继光,也了解到了时局,比如日本法西斯在华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暴行。这在少年刘江的内心种下革命斗争的种子。由于时局动荡,失学后的刘江回家放羊,后来又到和顺县粮税局当了小杂役,干活、做饭、倒夜壶,成为了劳苦大众的一员。由于思想进步,1937年10月,刘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太原沦陷,作为有政治觉悟、抗日情绪高、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刘江受训后被派回村里宣传抗日,并担任村长,负责组织自卫队和民兵。
       1938年5月,太行战地快报《胜利报》创刊,刘江奉命来到编辑部,被分配到缮写组写报纸,太行山上条件艰苦,革命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人不断地离开,但刘江党性强,他留了下来。在长期的缮写工作中,刘江很用心地学习着写作知识和技能,并渐渐萌发了当记者的念头。1941年底,晋冀特委《胜利报》和华北《新华日报》合并,报纸也改为铅印技术,便把刘江从缮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他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放下笔背起枪就是报社的战斗队员,每次战斗,他都积极打前锋,或者组织大家突围。在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 “大扫荡”,刘江带领报社剩余人员向着深山里转移,突围后他被授予“战斗模范”称号。成为记者后,他的足迹踏遍太行抗日根据地,采访报道了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后来,又被从《新华日报》抽调到新华广播电台去当编辑。刘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尝试着在根据地的《太行文艺》上发表小说了。
       解放初,刘江同志先后担任《太原日报》总编辑、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局长。1959年他当选为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其后他又先后担任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行政职务,直到离休。
       漫长,是因为105岁,怎么算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短暂,是因为在这百年中,一个人对时代的影响,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将经久不灭。这一百年,正是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向独立、自主,又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并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前行的沧桑巨变的一百年。这百年的历史进程,刘老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正如,他在回忆起《新华日报》社长何云牺牲时发聋振聩的自问:“我们现在讲初心,什么是初心?初心就是理想,就是信念,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们以笔为枪,用血肉之躯践行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贞松枝”。青松傲骨,不仅仅是高山仰止的民族气节和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更是理想与信念的象征和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在105岁的生命中,刘老将远大的革命目标化作朴素的日常工作,忠实无私地在每个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他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过。
       “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指出。
       在我看来,刘老,就是这样一个人。
       刘老用新闻作品引导人民。作为一名新闻战士,他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讲的,新闻工作是一项最实际最迅速的政治工作,新闻记者是时代生活的记录者,同时也是指导社会前进的引导者。在报社,他从缮写员、校对员干起,当战地记者,当编辑,先后担任通讯科、编辑科科长,逐渐成长为“一手持枪打游击,一手提笔写报道”的新闻战士。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入太原,一进城先是成立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组建全省广播新闻队伍。接着,他又被紧急抽调创办太原市委机关《太原日报》,组建新闻记者队伍。一直为全省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工作铺摊子、搭架子、建队伍、强素质,事必躬亲、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地及时报道时事政治,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进行文艺创作,以笔墨反映中国革命史,记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步伐,奏唱时代的主旋律。
       刘老用文学作品歌颂人民。在太行山上,他扛着枪、拿着笔、在烈日下、在风雨中体会到了“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的苦和乐;在艰苦的行军战斗征途中、在向死而生的激烈战斗中体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和牺牲。正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的人生和精神得到了升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为了向国庆献礼,他利用每个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创作了《太行风云》,在全国引起轰动,很有影响,受到了周总理的表扬,成为描写农村革命变迁的经典之作,让人们看到无产阶级观念对农民思想意识改造的重要意义,将中国农民的精神动向和心理变迁放置于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之中,充分显示了刘老文学表达的“人民性”视野与情怀。更令我钦佩不已的是,退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比青年时代更富有创作激情,年过八旬以后,连续几年时间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剑》、《韶华时代》,歌颂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丑恶与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鞭挞,字里行间表露出这位老战士最想说的一句话:“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每次捧他亲笔签名的文集,我立即想起古人曹操的诗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刘老用生活实践服务人民。幼小的他失学后成了羊倌,放了三年羊,学会了为羊看病治伤,为羊接生。没有想到,小时候学的手艺竟然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大作用。1947年,新华日报社的一个女同志难产,正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刘老凭着接生羊羔的经验,终于使母女平安。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女同志在《北京日报》工作,住在苏州胡同。1954年刘老去看望过她一次,她把女儿叫来指着刘江说:“这是你刘江大爷,他在山西工作,你可要记住他是你的救命恩人!
       我想,正是伟大的太行精神,既点燃了刘老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又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播洒出一片光辉。


与时俱进——以笔为枪丹心铸魂


       陈毅元帅曾有诗盛赞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刘老亦如青松一般迎风傲雪而不改色,在艰难困苦中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刘老是文化人,参加革命当时就是知识分子,因为那个时候的革命队伍,初中生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一到部队之后,就是《胜利报》记者、《新华日报》记者,他能文能武,拿起笔就是记者,写文章;扛起枪,就是战士,打敌人,他是我们党和军队少见的人才。
       刘老生于太行、长于太行、转战在太行山上,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老八路。他的革命活动当时主要是战地记者,报道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领导的太行人民的抗日战争。他跟着这些老革命,经过战斗的洗礼,他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奋好学的品格。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山西新闻出版界、思想文化战线的领导人,成为作家、诗人、书法家,在全国享有盛誉,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笔是刘老最重要的武器。在太行山上奔走开展革命活动的征途上,他以笔作枪,用犀利激扬的文字唤醒民众、推动革命,在他从事文艺创作70多年、创作600多万字的写作生涯中,抗战英雄是他永恒不变的书写主题。这其中,就有赵亨德。
       为了能采访到被敌人誉为“正太铁路拦路虎”的建立边区交通站、伏击正太铁路、活捉日本少将的赵亨德这位大英雄,刘江放弃了在司令部工作的机会,深入到敌后作战第一线,成为赵亨德武工队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打鬼子。日子一长,他也成为侦察队的战士,和大家一样端着枪俯卧在铁路旁,跟着他们一起炸敌人的军用火车。他既是这些战斗的报道者,也是一个勇敢的参与者。赵亨德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同志和朋友。非常关心这个文化人,担心他的安全。这种信任,使刘江得以更近距离地观察英雄人物。
       1944年,赵亨德被授予太行“一等杀敌英雄”、“一等侦查英雄”的称号,受到嘉奖,《新华日报》还多次报道了他的英雄迹。        
   

       1948年春,赵亨德率部在解放平定作战时不幸牺牲,年仅27岁。后来刘江创作的《太行飞虎队》和电视剧剧本《太行一等杀敌英雄》都是以赵亨德为原型的。新中国成立后,为告慰烈士在天之灵,刘老把赵亨德的遗腹子安排到太原工作,两家时常走动,生活幸福安定。
       他在记者生涯中,和无数赵亨德这样的英雄人物相遇、相知、相惜,有着十分深刻的渊源。与自己采访的“人物”相互砥砺,让这位革命记者时刻保持着一颗质朴的爱国心。
       他与时俱进,还著有长篇小说《剑》《韶华时代》《烽火摇篮曲》《太行飞虎队》,评论《傅山书法艺术研究》,电视连续剧剧本《虎啸太行》(合作),《钟鼓词集》(国家图书馆收藏),长篇报告文学《一滴水中看太阳》等。陆续出版了《太行魂》。
       2019 年国庆前夕,中国作协给刘老颁发 “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荣誉证书”。百岁之寿,他还先后获“中国艺术大师”“世界华人诗坛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共和国建设十大杰出功勋”“百名爱国作家”“国学艺术名家”等称号。面对众多荣誉,刘老淡雅的态度让人崇敬,他说“我就是人民中的一分子”。
       山西省作家协会《一方水土》栏目采访时问他;“总结70年文学创作道路,您最想和后辈作家说的话是什么?”刘老提高了声音说道:“一句话,紧紧地联系人民,永远不要离开人民,深深扎根于人民,伟大的作品只有在这时候出来,伟大的时代正等待我们这样伟大的作品产生。”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到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江思维敏捷,条理清晰,侃侃而谈。
       纵览刘老的作品,我学习之后,给我的感觉,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始终贯彻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这就是文艺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他的作品热情讴歌了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他的文学作品和革命精神,我想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的确,刘老的战争经历和军旅人生就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心中汩汩流淌、叮咚作响,始终清晰地印证着他生命中热烈、勇敢、坚毅、乐观、奋斗的军人特质,确立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思想高度、战斗气质和家国情怀,既有真情与激情的汇聚碰撞,又把真情简化并融入其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之中。在刘老的文学世界里,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无论战场、阵地、岗位如何转换,始终以生命做笔,饱蘸着忠诚和担当,倾情抒发战士永远忠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倾力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这里,既有“写军魂”的历史深沉,也有讲述精神信仰的非凡军旅人生,更有见证民族复兴的豪情与气度,讲好了中国故事,讲好了山西故事。这都是有责任、有理想、有情怀的刘老,守正与创新的累累收获和人生价值体现。


廉洁自律——共产党人本色不变


       坚韧是构成生命性格的最坚实的基石。一个坚韧的人,会永远含着微笑,从容地走进生命旅程的风风雨雨,在时代征程上留下伟岸且义无反顾的背影,在辉煌事业中刻出山一样的生命雕像!刘老就像一棵不老的青松,在我们心中长成了一座激人昂扬向上的人格丰碑。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人,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操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刘老参加革命80多年来,一生洁身自好,严以律己。作为老红军,他享受正厅级政治生活待遇,正省(部)级医疗待遇,而他从没有向党和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生活上也从不讲究,粗茶淡饭一样过。
       上世纪80年代,刘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老而弥坚,离而不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社会活动中。他创办了《山西商报》,这是一张全方位面向城市市民,侧重于经济、文化报道的综合性新闻日报,成为都市民众参与经济生活、了解市场动态、参评天下大事、关注衣食住行的窗口平台。他筹建了山西公共关系协会,主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山西分校,特别是刘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持建立了我省傅山书法艺术研究会,宣传宏扬傅山书法文化艺术,创建了大型傅山书法碑林——三晋碑林,使其成为了山西一张极具魅力的文化名片,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言说历史、记载变迁,就像一张张“历史存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件事情上,刘老功莫大焉。
       他还以过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勤奋写作,笔耕不辍,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其中,仅《刘江文集》就收录有十种图书,共计六百万字。耄耋之年,百岁之身,创作之富,成果之丰,让人钦佩,其高尚的境界和可贵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017年11月3日,《刘江文集》捐赠仪式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隆重举行。刘老将600余册《刘江文集》捐赠给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还书写下“弘扬太行精神”的书法作品。这彰显了刘老“对党忠诚、爱国奉献”的革命情操和“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为师为范的高尚品格,2019年7月9日,太原的晋宝斋有个扶贫拍卖展,要了刘老的三个“福”字,卖了8800元,他全部捐了扶贫。他每个月1万多块的离休养老金,除了留下自己的吃喝钱,其它都送给了有困难的人。
       作为一个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革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能保持如此的革命晚节,非常值得敬佩,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好好学习,好好对照反思。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人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唯其清廉,可抵挡物欲横流,可炼就百毒不侵,可树立端方形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向刘老那样,永远跟党走,永葆党员本色。


自修气功——健康长寿,强体为人


       松,四季常青、挺拔而立,卓尔不凡。刘老就是一棵“青松”,将根深深扎进基层的“泥土里”,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工作中发光发热,成为了一棵常青树。
       耄耋之年的老人,大多赋闲在家,颐养天年,而我眼中的刘老却是位充满激情和活力,不知疲倦的老人。
有次我去探望刘老时,问起他长寿秘诀,他笑笑说:“长寿秘诀就是运动和爱好广泛。作息也规律,除了定点睡觉,起来就不闲着,六七十年来坚持运动”。
       “文革”时,1967年他的左腿被造反派打断了,骨头、神经都断过。后来走路都是右腿拖着左腿走。但他一直坚持锻炼,到了(上世纪)80年代硬是让左腿会抬腿了,后来走起路来一高一低,有些跛。
       他喜欢打太极,从1953年开始打,晚上十二点半到一点半,运气锻炼。他能用气功给人看病,看了不知道多少人了,认识他的人,只要找到他,都给看。他曾用手抚摸我的全身,说我有胆结石,几天后到医体检果然有。离休后,他凭着自己的气功和养生方法,每天早晨义务去登门为一个下岗职工治病。
       他为了给人治病,自修了解剖学,办公桌上放着人体穴位经络模型和医用不锈钢锤。
       他还写了一本关于气功的书《实践科学发展观——兼谈身体保健与气功》,基于几十多年的气功实践经验,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对气功的科学性作了试探性研究。
       2021年,虽然已是103岁高龄老人,依然笔耕不辍,在抗疫斗争中,他还写了十首诗词,褒扬伟大的抗疫精神。这充分体现出一位老革命、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很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对于他的长寿,我是这样理解的,他为革命吃过苦、流过血,他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在1942年5月,日寇对太行革命根据地大“扫荡”中,《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何云等46个同志壮烈牺牲了,他和战友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让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他心里有一种使命,有很多牵挂,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事。


忘年之交——言传身教 终身难忘


       刘老是一棵巍峨的青松,树冠高昂,枝叶峻拔,风骨清正,气宇豪迈,永远矗立在新闻事业的最前线,岿立于文学事业的高峰之上。
       我与刘老相识于1975年,相识、相交47年,可以说是忘年交。刘老给我的印象,是我们党的一位老党员、老革命、老干部、老作家、诗人、书法家。如果按入党时间算,是老红军级别的;按参加革命队伍时间算,是“三八式”的。我的一生经历受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响比较深,所以我的成长过程自始至终都接受着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教育。
       此外,在我的心目中,刘老就是循循善诱的导师、知冷知热的长者、肝胆相照的朋友。
       刘老曾说“我们是忘年交”。我有些诚惶诚恐,把这看成是对晚辈的激励。2019年我集结出版了一套文集,他为我的《文集》写的序中开篇就说:“我与刘高官同志可谓忘年之交。1975年秋,他由雁北地区山阴县选调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这时的省文化局和省委省政府同住一个大院。”
       从1975年开始,我就成为刘老家的一位“常客”:有时是给他送去我的文章请他指点修改,有时是携家人或应同事、同学的请求前去看望他们所崇敬的这位革命前辈。每次去,刘老都非常高兴,热情接待,并将他的著作和书法相赠。
       我记得,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时,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2017年退休后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到三晋文化研究会工作。2018年恰逢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30周年。为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在新时代坚定扛牢保护传承三晋文化的历史使命,我在三晋文化研究30年的历史长河中,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后,写出了《三十年成就辉煌 再出发任重道远》一文,我拿着文章前去向刘老请教。刘老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多年担任副会长、名誉会长,对三晋文化很有研究。刘老当即便认真看起来,看到中间的时候,他认为我的文章中对三晋历史文化论述的少,便娓娓道来,并增添了大段内容。按照他的思路,我十易其稿,终于了却了这桩心愿。可以说,刘老为我写这篇文章提供了相当多的帮助与指导,对于积极促成这篇文章的发表发挥了很有力的作用。文章发表后,点击率超万。之后,刘老建议我写一篇三晋文化与山西旅游相结合的文章。在他的指导下,我写出了《凝聚文旅发展新合力 推动山西迈向新时代——关于三晋文化与文旅山西融合转型发展的思考》一文,写出之后他比较满意,对个别地方作了些修改。
       在与刘老接触的过程中,他的道德文章、书法作品、人格魅力,都让我难以忘怀。我和他都喜欢书法。每次去看望刘老,我们都要对书法进行一番切磋。从他墨宝上,可以看出刘老的书法艺术特点,他对书法艺术颇具创新精神,既参悟传统笔墨,又不为前人所囿,重形体更重意境,尤注重书法艺术融入真情实感,表现了兴致所至,笔走龙蛇,其势如飞流直下,展现了深厚的功力、恢弘的气势、坚强的意志、博大的胸襟,战士之风跃然纸上。读刘老的书法,更看出刘老借书法阐释了他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所书字句,浓缩了人生哲理和对后人的殷切期望。读刘老的书法,如一部厚重的人生教科书,启迪后人挑战人生,奋发向上,这也正是他人品与品德的特殊魅力之所在。
       2011年8月25日,刘老创作的《太行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新书在阳泉举行首发式,他对《太行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一书的创作出版情况作了说明,阳泉知名学者、有关方面的同志作了精细到位的点评,社会各界有关代表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体会和意见。我时任阳泉市政协主席。我出席这次会议并作了讲话:“编辑出版这本书本身就是对前人的一种追思和告慰,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和警示。特别是在今年建党九十周年和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目标努力奋斗的新形势下,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太行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一书,正是解读力量表现,思考力量源泉,理解力量核心,增添中国力量。我相信,在这种力量的巨大感召下,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阳泉也必将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做出新贡献,再立新功勋!”在阳泉期间,我作为东道主,想请他住几天看看阳泉山水、人文,但被他拒绝了,为了节省开支,马上退房返太原。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一整天的会议,劳累是可想而知的,我的心里一直不安,担心他劳累过度。不过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为国家和人民节省开支。这种高风亮节是刘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9月,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台湾省台北市邮政博物馆举办了《两岸一家亲》百岁老人刘江先生书法艺术展,共展出刘江先生书法艺术珍品三百余幅,展期15天,参观人数达上千人!为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刘老送给我一套他的文学作品集,我非常珍视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它们凝聚着刘老内心深处新闻理想、革命情怀薪火相传的愿望。
       刘老记忆力非常好,对过去的几十年事情都记得很清楚,他思维逻辑之缜密,交流感知之清晰,让我难以相信这是一个百岁老人,任何时候与他沟通所获得的信息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耳目一新,每次与他交谈都会有新的收获与启发。
       最让我难忘的是2023年1月14日上午,来自省直机关、太原市和刘老家乡的乡亲,来太原龙山殡仪馆与他最后告别。告别大厅中遗照两边挂着副挽联:“八百里太行从此再无百年神仙写大字,数万丈清漳长存有道万年真君著诗魂”。告别大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他们中有刘老的生前友好和战友,有白发苍苍的老干部,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有新闻工作者、作家,有学生,也有工人。我早早地来了,大厅中央,刘老静静地躺在青松、翠柏、鲜花之中,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的身上。望着他安详的遗容,如不是低沉又激昂的哀乐声提醒,还以为刘老不过是在这里小憩而已。徐步上前,默哀,向他深深三鞠躬,然后环绕着向他行注目礼。在那一刻,我想起了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的感言:“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原山西省委书记韩英同志为他写了副挽联:“太行山上文曲星 三晋文坛一精英。”开国少将、原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军区原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扶之同志为他写了副挽联:“太行山上文武双全 三晋文坛独树一帜。”我也为他写了一副挽联:“太行山上两杆子(枪杆子 笔杆子),三晋大地一才俊”。因为他最崇敬的左权将军就被毛主席誉为枪杆子和笔杆子。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导师和引领者,他们出现在你人生不同的阶段,告诉我们该去向何处。就像刘老,他的出现,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为我照亮前路,指引我不断前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去世了,他们把接力棒传给了我们。我们唯有更加努力的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努力去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改造自己、改造世界,才是对先辈们的最好祭奠与纪念。
       刘老虽然远走,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像阳光、空气,温暖、滋养着敬重他、挚爱他的人们。他的精神、品格、风范,如一面旗帜,感召、激励更多的后来者。
       作为他的忘年交,我深情地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对刘老的思念之情。纪念、思念、怀念他,实际上也是对他参与的那个伟大的时代、火红的时代的追忆和缅怀。因为在那个时代里,他写下了精彩的人生;而那个时代也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而添加了精彩的成分。
       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每追忆起这位老人,都会被他的人格、精神与学识所感动、鼓舞。在刘老高大的身体里,承载着生命之重、事业之重、责任之重。他如同一株茂盛的青松,迎风傲骨,永远挺立!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青松不倒,松下客前仆后继。
       我们经过青松的土地,驻足,敬礼。
       我们始终向着青松的方向,前进,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