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勃——用影像定格公益之美
发布人:张卫东   更新时间:2023-03-07    点击:43762次
  

刘绥滨      

       

        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新时代也涌现出一大批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文艺工作者,何勃,便是其中一位。作为第十六届都江堰市政协委员、成都市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成都市文联助力东部新区建设中青年艺术家、成都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签约会员、成都摄影艺术家协会监事,他既是一名摄影家、媒体人,更是一位献出爱、记录爱、传递爱的文艺志愿者。

 

 

学雷锋,用影像做平平凡凡的事

 

        “学雷锋精神是一种传承,献爱心、做公益,不是强求,不是剧本,不是道德绑架,没有煽情的故事,用影像做平平凡凡的事这是我应该做的。”何勃如是说道。

 

        这些年,何勃坚持做公益,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开展公益摄影课堂,策划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市民好评,媒体关注。疫情发生后,在口罩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策划举办了《别样的雨水节,26.904公里上的爱心助力》向全长26.904公里彭青路上沿途值守卡人员每人发放3个口罩,用爱心助力加油。

 

 

 

何勃策划组织的部分公益活动

 

        何勃像一个无论风吹日晒,仍乐观前行的勤勉工蜂,话不多,干实事,总是挎着照相机,奔波在队伍最前方。对何勃而言,拍照片、整理照片填满了他的时间,十几年来,他的摄影作品装满了十余个硬盘,无人机也“飞”到了第四架。

 

学雷锋,用影像传递公益之美

 

         何勃出生于内蒙古红山边,成长于大巴山元山镇,求学于歌乐山下的四川美术学院。1996年,他来到都江堰市工作生活,拿着手中的相机,记录都江堰的大好山水,用照片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他说,“我们献爱心,做公益,不一定非要加入什么组织,非要捐钱捐物,非要购买‘爱心’物资,非要长年累月。”他的初衷和目标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用影像传递公益之美,用影像致敬最美公益人,就是他坚持在做的事情。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这些年,他坚持用影像记录报道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和事,并开设实名微信公众号“何勃影像”,实时更新所见所闻。他的摄影作品《“疫”38天影像日志》《25922步,一个社区书记的一天》《南桥10:00,感动和温暖常在》《成都千年古树死亡 6次被雷劈村民凑钱拯救》等,多次被国家、省市媒体转载刊发,深获好评。他用摄影与世界对话,用脚步丈量这片热爱的土地。


“抗疫”摄影

作品 《向大山挺进》

作品 《消毒》

作品 《谢谢您》

 

学雷锋,用影像助力脱贫攻坚

 

        何勃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仅要用真情创作出“接地气、聚人气、提精气”的文艺作品,也要用作品和爱心去感染、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用实际行动去支持乡村振兴,把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滋润彝族同胞的心田,这也是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句承诺,三进彝乡。何勃一句郑重的承诺,于是就分别有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2021年1月都江堰市三批志愿者前往大凉山开展的三次公益活动。共筹集了爱心物资价值20余万元,让学生和村民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走进凉山志愿活动

 

         三年来,彝族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的偏远村子修好了水泥路,群山之间一个个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村民们住进了新房、搬进了新家,村里也有了产业,村民收入倍增,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三年来,何勃用镜头记录了彝族村的蜕变,用影像展示脱贫攻坚的大爱和温度。

        他表示将继续坚持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影像传承“雷锋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彰显时代气象。把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和青城山推向世界,让“同心携手·情暖系列”公益之路走得更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还在努力……

 


责任编辑: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