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长沙出发,重走红军长征路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9-14    点击:154972次
  

杨学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是举世无双、史无前例的壮举。重走长征路是我既定的目标,每一次选择一处遗址,艰难跋涉一段路程,串联起来贯穿了长征全过程。感受了长征的艰辛和伟大,在茫茫人生途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阅历。

井冈山时代之问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后填的一首词,从词中直接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号,实践了枪杆子里边出政权的英明论断。

秋收起义暴动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引兵湘赣边界,开始了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伟大转移。

长沙的文家市是片红色的热土,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辉起点。1985年10月,长沙市商业工作会议在浏阳召开,我和与会代表瞻仰了秋收起义原址,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逐渐明白了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邃内涵。于是便萌发上井冈山,去感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烽火岁月。

1989年“七一”过后,我所在单位安排党员去井冈山过组织生活,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初次登上井冈山,尽收眼底是那崇山峻岭,青林翠竹,如同一座神秘的仙境。山脉之间一条清澈的小溪,泉水潺潺,穿流不息,一阵微风扑面而来,顿觉清爽宜人,给人精神为之一振。

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首先瞻仰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拜谒革命烈士陵园,并沿着红军走过挑粮小道,每到一处都仿佛置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真情的领略到革命的艰辛和人性的光辉。

我们还体验了当年的红军生活,吃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鲜美,餐餐吃得精打光。睡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战士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始终抱着革命乐观主义态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矢志不渝跟着共产党走,将革命进行到底。

我们在井冈山游览中,从八角楼的灯光里,看到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从朱德的扁担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铁血担当,从无数革命烈士的前仆后继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我不敢比附伟人的想法,但心灵是相通的。虽然相隔35年姗姗来迟,荣幸的是如愿以偿。一路高速,满车高歌,经过约三个小时的车程,看见远方有个红旗飘飘的标志性建筑,旗中金光闪闪“井冈山”三个字格外醒目。我们沿着红旗指引的方向,前进中又遇到胜利的号角雕塑,这号角代表一种使命,也象征一种必胜的精神。

我们来到井冈山,又一次参观了革命博物馆,该馆坐落在茨坪红军南路,馆展分为序厅在内的六大部分。序厅采取绘画、实景、雕塑、电子演示等各种造型手段,前后映衬的场景设计,紧扣井冈山“红绿辉映”的特色,将井冈山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革命史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展厅我们知道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的主要过程,还了解了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八项注意的由来。

2005年9月29日,新扩建的革命博物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馆藏的文物详实,图文并茂。再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信念与革命精神,让全场观众深受感染。还能读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翌日,我们坐景区的游览车去黄洋界,大巴车顺着盘山公路而上,山路两旁树木参天,似乎感觉不出井冈山的险峻。大家依次排队进入黄洋界,高高的主碑耸立,矩形碑坐西朝东,主碑正面镌刻着朱德题写的碑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纪念碑下行数十米,有一个乱石平台,站在平台正前方,我们俯瞰山下,的确是一个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好战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此时此地,我默诵着毛主席这首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我们慕名探寻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这是一座江南风格三进三出的建筑,青砖烟瓦,很有厚重的历史感。走进沧桑气派的大门,浏览了陈列室工农兵政府由来的简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后,为了扩大政治影响,解决部队供养,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

当年11月18日,趁茶陵敌兵空虚之际,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500余人占领了县城。10天后,州衙大门挂上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牌匾。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毛泽东亲手缔造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武装割据形成的初始标志。工农兵政府的诞生,成为民主建政的光辉典范,为之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部队在宁砻市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12月11日,彭德怀、腾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为进一步扩大了革命地创造了条件。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每一次来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心灵都产生触动;每一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无数先烈抛洒青春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到底为了什么?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难过,时至今日叩问初心,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要让它停留在口头上、撰写在白纸上,而是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为井冈山时代之问,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

瑞金位于江西的边陲,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交界于浙粤赣三省,是赣南一块神奇宝地。《南唐赋》曰:“掘地得金”,古代这里产金子,掘地得金,金为瑞,是吉祥之意,故称瑞金。瑞金驰名中处,因为它是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长征精神发源地。

2007年6月和2023年4月两次来到瑞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至今记忆犹新。党的八大会议后,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各级地方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岗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其间,农村革命根据地地蓬勃发展,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建立全国统一苏维埃政权具备了条件。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酝酿了近两年时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州垻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因此,“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家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我们穿行瑞金的大街小巷,到处充满了革命气息,仿佛回到苏区时代。瑞金有革命旧址180多处,拥有红军广场、“一苏大”会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井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这些革命旧址集中在叶坪、沙州垻、乌石垅、云石山等。今天已成为旅游打卡的必经之地,又是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教材。

苏区红军和根据地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感到了极大的震惊。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红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红军出敌不意,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击破,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连续四次“围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忧,致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于1934年10月10晚,被迫撤离中英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英雄血染湘江渡

2020年9月19日,深秋的长空,辽阔寂寥,上苍为我们远道而来缅怀英烈,下起瓢泼大雨,营造出一种感天动地的氛围。

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感受战火纷飞的年代。展柜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锈蚀的枪炮、破旧的军装,每件展品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驻足在一张大幅的照片前,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不屈。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状的情感,或是对英雄们深深的敬仰,或是对这段历史的刻骨铭记。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突围西征,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精心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驰骋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江,此时的湘江,已经成为阻挡红军西去的天然屏障。蒋介石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之后,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新圩、脚山铺和光华铺三大阻击战先后打响。在艰苦卓绝的七天七夜中,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从出发前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其惨烈程度着实令人心痛。面对数倍于己的国国民党军,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最终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图谋。我们在全州采访时,当地老百姓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以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将士。

在湘江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中有的人为了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有的人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其中,陈树湘将军就是杰出代表。他率领红军34师担任全军总后卫,在战役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被押往长沙途中,他乘敌人不备,断肠就义,年仅29岁。2019年6月5日,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表达了人民对红军英烈的深切怀念。

通道会议成就了长征伟大转折

伍修权曾在《七律•历史转折》中这样写到:“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公元1934年12月,寒气逼人,冷彻沁骨。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下的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行进在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越城岭老山界。士气低落,前路茫茫,红军将去往何方?这是重压在每一个红军心中的阴霾。

2019年5月1日,我和几位中期同事,前往通道转兵纪念馆,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如愿以偿的找到了答案。

来到通道转兵纪念广场上,矗立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同志的大型雕像。各地前来参加党史教育的党员们在雕像前,有的重温入党誓词,有的敬献花篮,还有的高声歌唱。尤其那些少先队员们,纷纷举手表决心,新时代新征程,一定要传承好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12月12日这是个难忘的日子,在长征途中通道县城恭城书院,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迫在眉睫的进军方向问题,会上争议异常激烈,苏联军事顾问李德坚持要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列席会议的毛泽东坚决反对,和李德唇枪舌战,据理力争。

毛泽东认为,敌军已经调集主力部队近20万人,在湘西一带布成一个大口袋,等着红军往里钻,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红军应该西进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创建新的根据地。最终,参加会议的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支持和赞成毛泽东提出转向的方针。会后,晚上7点30分,周恩来、朱德当机立断,以中革军委名义下达万万火急电令。

万万火急电令发出的翌日清晨,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分两路转兵西进,避开了敌人布下重兵的包围圈,一举攻克了贵州黎平,把几十万敌军抛在了湖南西南地区,使蒋介石在湘西消灭红军的计划就此落空。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一书中写到:“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不计较个人得失,当党和红军需要他的时候,提出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既需要勇气和信心,又要有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通道转兵,使中央红军绝处逢生、转危为安,为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特别是遵义会议最终实现红军长征转折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2005年7月21日,我走井了遵义会址,一座朴素而庄严的木质结构建筑,静静地座落在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周围虽是现代城市的繁华景象,但它依旧保持着那份历史的庄严。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长征路上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召开。

第五次反“围剿”遭受了重大挫折、惨重牺牲,在红军内部对领导层错误军事思想产生怀疑和不满。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后,又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大部分中央领导人对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所犯的错误,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非常必要的,况且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业已具备。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取消了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任军事指挥者,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乎生死存亡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从此,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道路。

走出遵义会议会址,我带走的不仅仅是这段历史的记忆,更是那份求其务实、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它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渡赤水出奇兵

2020年5月30日,长沙下雨,我们乘座G1337次高铁到达遵义时,天空却一片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出了遵义,一路向西,转乘旅游大巴来到了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是黔北名镇,古时候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俗语。因为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北靠遵义,南临川南,地处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当时敌人调集了40万兵力,对只有3万多人的红军进行“围剿”,双方力量对比悬殊。1935年11月28日,红军与川军在土城发生激战,但由于对敌情侦查有误,红军深陷被动战况,不仅没有达到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既定目的,反而面临被敌人“围剿”的危险。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果断决定带领红军撤出土城战斗,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1935年3月14日,红军主力移师仁怀县东南20多公里鲁班场,进攻据守在那里的中央军周浑元纵队。战斗中敌十三师4个团由三元洞急速增援,一下子改变了战场形势。毛主席沉着果断,立即决定退出战斗,指挥部队于当晚撤离了鲁班场地区,并在敌人的援军之间快速穿插,直接攻向茅台镇。3月16日,红军拿下了茅台镇。17日,红军主力三渡赤水。今天,可以看到茅台渡口建有红军渡河纪念碑和红军烈士陵园。

我站在茅台渡口,回望红军从土城一渡赤水河西进,已打乱敌人尾随计划,变被动为主动。红军二渡赤水河,是取得遵义大捷后,全部进入贵州,返回黔北地区。红军四渡赤水,跳出敌军重围,是一场环环相扣的战斗,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红军战士们时而隐身在崇山峻岭之中,时而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疾行,与敌军展开惊心动魄的回旋。他们以出奇制胜的策略,一次次让敌人陷入重围,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尤其是2月25日,红军二渡赤水向娄山关推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红军沿盘山道路猛烈攻击,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毛主席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不久后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啐,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飞夺泸定桥

红军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西进云南,红军绕一个大弯路,5月3日至11日,顺利渡过金沙江,完全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一鼓作气来到大渡河边。蒋介石阴谋把红军扼杀在这里,妄言“要朱毛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一手派“精兵强将”驻守大渡河的泸定桥,一手调遣几十万军队穷追不舍。

5月29日,红四团派包括连长廖大珠在内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沿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守敌。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粉碎了蒋介石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破产。朱总司令也曾感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昭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之艰险与壮烈。

为了阻击红军,蒋介石命令当时的四川军阀刘文辉,一定要炸毁泸定桥。但刘文辉并没有炸断铁索,仅仅拆除了桥上的木板。防守泸定桥的川军也没有背水一战,这些都给了红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红军战士一昼夜奔袭240华里,创造了人类轻装步兵单日行军的最远距离,更何况食不果腹,面对头顶敌机轰炸后有敌军追击,稍有不慎就要步石达开的后尘了。红军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攻克了这道生死攸关的天险。

2020年8月28日傍晚,我来到倾慕已久的泸定桥。面对秋风萧瑟,细雨迷离,河水湍急,群山陡峭的场景,联想到红军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手持拧开盖、拉了弦的手榴弹,冲击到江对岸桥头的画面。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红军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爬雪山过草地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去和第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开路,于12日前翻越雪山,赶到懋山,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就是对此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红军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亚热带地区,别说爬雪山了,就连见都没见过,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精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雪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部队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40里就进入了草地。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他们忍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

2020年9月的一天,我和家人来到贵州乌蒙大草原,体会红军爬雪山,进草地的滋味,至于红军到没到过乌蒙不得而知,反正我在重走长征路没留下空白。

为了生存和革命,红军饱尝了人间的一切奇味怪食,利用了一切能充饥果腹的食物,如飞禽走兽、皮张革履、死牛烂马、野果蔬菜、树皮草根等,甚至食用了“神仙土”和马粪中残留的粮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见、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27日到达草地的尽头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

激战腊子口

1935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爬雪山、过草地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为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急需突破腊子口。腊子口,一个南北走向的峡谷隘口,在藏语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地势十分险要。如果拿不下腊子口,红军或者将要被迫掉头南下重过草地,或者西进青海,或者将东出川东北取道汉中北上,无论哪条路都将落入国民党重兵堵截,只有打开腊子口,全盘棋就走活了。因此,腊子口战役成为红军长征中最为关键一战。

在战前,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分析了敌我形势,决定采取正面进攻与侧面袭击相结合的作战策略。由政委杨成武率领部分兵力从正面强攻木桥,由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队攀登悬崖绝壁,从敌人后侧发起突袭。战斗于1935年9月16日打响。红军先头部队在腊子口与守敌接火,但遭到敌人机枪火力和手榴弹的猛烈阻击,未能得手。入夜后,红军展开全面攻击,但敌人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红军多次进攻未能突破。

次日凌晨,红军改变策略,杨成武政委继续指挥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火力;同时,王开湘团长率领的突击队开始攀登悬崖绝壁,苗族小战士“云贵川”主动请缨,他赤脚缠绳,用带铁钩的长杆攀上峭壁,为突击队开辟道路。在他的带领下,突击队员们顺利登上山顶,向敌人发起突击。同时,正面战场上的红军也加大了攻击力度,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军终于攻克了敌人的防线,夺占了独木桥和桥头堡。随后,红军乘胜追击,一举夺下腊子口天险。

2019年9月28日,岷山深秋的阳光特别柔和,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立于峡谷中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巍峨耸立,我驻足行注目礼,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意,红军的热血不会白流,你们永远在人民的心中,共和国不会忘记。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易,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红一方西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二、四方西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019年9月22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我终于登上六盘山主峰,全程走完了长征路,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和着一群游人齐声朗诵了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作者简介

杨学成,字乐之,斋名抱布居,自号文化中人。祖籍湖南宁乡县,1953年7月出生,毕业于中山大学财政金融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省分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南省分会会员,系国家二级作家、高级会计师、湖南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本人自幼酷爱读书,喜操笔墨,经史子集无所不窥,诗词书画无所不爱,四十馀年读书无厌,临池不辍,偶有所得,则欣然忘食;或有小成,亦自乐于心。自青年时代起,即在报刊发表文章,广泛涉猎历史、文学、美术、书法、收藏、摄影、旅游等各方面。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抱布居杂咏》《抱布居杂论》《抱布居杂韵》《抱布居杂揽》《抱布居杂什》《抱布居杂忆》等,颇受读者和同行好评,论文论著和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