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击:178385次
  

毛海生


       今年10月是中央红军出发长征9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为纪念伟大的红军出发长征,我最近专门去了闽西长汀、宁化、三明等地,走访了中央红军1934年10月的长征出发地和纪念馆等。

       长征,大家一定都熟悉,它是被敌人逼迫而走出来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伟大奇迹。

       193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后的一次会议上,他用一句话形象概括了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长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他还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长征是不能忘记的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位于江西红都瑞金和闽西长汀、宁化一带的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最近,中央有关媒体已陆续开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万里长征的活动。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璀璨杰作,是一部不可复制的战争史诗。

       由于革命根据地的丧失,由于敌人重兵围剿,中央红军被迫地,不得不撤出苏区,8.6万余名红军将士就此踏上漫漫长征路。

       于都河畔,罗田岩山,彻夜响起《十送红军》的歌声:秋风细雨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净,秋绪万千压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几时再回山?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思绪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从1934年10月离开江西瑞金、于都到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了北上抗日,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最终奠基在陕北的任务。

       一年后,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甘宁边区,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实现伟大的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最终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共进行大小600余次战斗战役,攻占60余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430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中央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人迹罕见的生命禁区诺尔盖大草原,跨越了常年积雪的皑皑雪山,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伟大的,牺牲也是巨大的,伟大的胜利是以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人数为8.6万余人,湘江战役后锐减到3万余人,而最后到达陕北吴起镇的人数只有7000多人。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和传家宝。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继承长精神,弘扬长征精神,走好当代人新的长征。

       填词一首:


忆秦娥 参观红军长征出发地

秋风寒,

于都河水起波澜。

起波澜,

红军远行,

百姓离难。

钢铁信念志如磐,

千山万水走泥丸。

走泥丸,

铁流二万,

地覆天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