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读节气小暑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7-03    点击:225553次
  

张振海


小    暑

2024年07月06日 22:19:49节气 小暑

1.jpg

节     气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夏季的第五个。每年阳历(公历)的7月7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05°即是。今年是7月6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解   读:

夏至虽有四最(太阳正午最高,辐射最多,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可谓至极),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最热是在之后的小暑、大暑、三伏。详见另解

小暑,大暑,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冬天小寒、大寒最冷,夏天小暑、大暑最热。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可以说是炎热的开始,而大暑则是炎热的顶点。

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即:梅雨天先后结束,三伏天拉开序幕。

习     俗

有很多民间习俗,趣闻轶事。

经典 • 趣谈

伏日、伏祭、伏晒、降天书、天贶节kuàng,即天赐节。

伏日,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伏。“伏”是会意字。由“人”与“犬”构成。(亻+犬)字形从人、犬,狗趴在人身旁,或人站在狗旁边。趴、低、服、藏……深入解读,详见另篇。

伏祭,是在伏日举行的祭祀,是伏避盛暑、祈祭感恩,古代极为盛大。

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伏日之始。

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尽日闭门不干他事。

三国时伏日每家作汤饼,谓食之可避除疾患。

唐朝时伏日长安人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富家子搭凉棚、植画柱,召客聚坐,纳凉盛会。

宋·吴自牧《梦粱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皇帝向臣属赐“冰麨bīng chǎo”和“炒面”。民间讲究“凉水”“渴水”“熟水”。

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yào ěr,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jiè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jiāo扇、苎zhù巾、麻布、蒲鞋、竹席、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

伏晒,夏至这天四最,小暑前后,气温最高,日照最长,阳光辐射最强。这期间有很多“伏日晾晒”活动。

“晒龙鳞”最早相传这天龙宫里的龙王要晒龙鳞,享受“日光浴”。

“晒经书”唐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归过海时,经文浸湿,择晴将经文取出晒干,这天是六月六成为吉利之日。从此寺院藏经都在这一天翻检晾晒。

“晒龙袍”乾隆下江南,途中突遇罕见大雨,淋湿了外衣,只得找个地方歇息,第二天雨过天晴,把龙袍晒干穿上,龙袍布满龙鳞是吉祥物,龙袍加身是吉利日。这天正好是六月六龙晒鳞的日子,皇宫每逢此日便为皇帝晒龙袍、龙椅、龙床、龙轿。

“晒红绿”皇宫做法传到民间,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器具、书画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伏晒说”民间歌谣,“六月六,日头红,晒了衣物不生虫”;六月六日晴,牛草吃不赢;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六月初六晒龙衣,湿了龙衣不收米;六月六晒龙衫,龙衣晒不干,连阴带下四十天。还有很多“晒衣节”“晒虫节”“晒霉日”“晒銮驾”。

降天书,因为有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所以衍生了很多降天书的传说。《水浒传》中,玄女赐给宋江一部天书“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泄”让他替天行道,辅国安民,扶危济贫。编了这个故事,把九天玄女说的神乎其神,也是为了巩固寨主,让百姓更加拥戴他。

北宋景德五年真宗皇帝赵恒称梦中见到神人,要降天书以保佑大宋江山。于是便在承天门举行隆重的接受天书仪式,命太监上房,取下从天而降的“天书”,还改年号表示天降祥符,接着又举行了封泰山等祭祀大典。官员们则争相禀报各种所谓“祥瑞”奉词赞颂,以迎合皇帝。宋真宗还将降天书的农历六月六定为天贶节,并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宏大的“天贶殿”。还在京师汴梁(今开封)禁屠牲畜家禽一日,亲率百官行香祭祀。

天贶节kuàng,据史书记载,伏日祭祀远在先秦时期,人们祭祀炎帝和祝融。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太阳神。祝融为炎帝玄孙是火神。传说炎帝请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让五谷孕育生长,从此先民不愁衣食。人们感激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这就是“伏日祭祀”的来源。

天贶节是当时的国家大典,由官方下令全国各地庆祝。“贶”即“赐”,“天贶”即天赐。也叫天赐节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