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内涵与重大意义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3-10-21    点击:67198次
  

王 珏  

 

 

              新质生产力是总书记近日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本质仍然是一种“生产力”,但具有新的特质,是新发展格局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应和匹配的、具有新特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提升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投入,实现高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率、高社会效益的良性产出的生产力(“三低三高”)。

       新质生产力从全新的视角,对劳动者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主要动力;新质生产力用发展的眼光,强调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竞争性企业与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新质生产力以长远的目标,明确了基于生态友好,以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具有十分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全新的人才观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产业间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到20世纪50年代以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60年代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80年代以工序间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进入21 世纪,受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全球生产在工序间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产业融合,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在生产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工序间分工与产业间融合”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以高端人力资本和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综合优势变得更为重要。新质生产力紧扣“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创新”这一核心,对生产力中最关键的要素——劳动者提出新的要求,要建立全新的人才观。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劳动者个体维度的人才观基于理念、技能和效率三个层面。首先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彻底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释放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树立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使命的创新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此,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文化基石。其次是培养劳动者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产业转型要求的技术和技能。“一国居民投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适应工作,他们往往会自发地接受学习、提高技能”(《国富论》),使其具有了资本的性质,成为推动要素配置、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制度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规模与结构“决定人类(国家)未来的前景”(舒尔茨)。最后是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以“三低三高” 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显著表现即低投入、高产出,这就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供给效率低下。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水平,可提高经济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的适配性,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缓解矛盾,推动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要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庞大企业群体

       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群体是产业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是全世界工业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在以制造业全球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全球化中大量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新型组织形式的企业群体,但企业普遍以代工形式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低端锁定”困境亟待突破。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的企业需要在强烈的使命感下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尤其是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群体,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而成为“链主企业”,对于将制造业优势从低端向高端扭转,从而高质量形成国内大循环作用重大。其“新质”主要提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有较好的点辐射功能,即能够有效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转移,拉长产业链,从而有效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二是要具有较好的产业链边缘性质,即具有较强的跨产业关联性,能够促进产业间融合,提升竞争力

       三、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全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同于第五次产业国际转移之前由发达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工业化欠发达地区梯次转出低端产业的单向转移模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受产业融合趋势与技术进步推动的影响,是由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形成的科技和产业变革,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直接出现了不同层次上的产业关系。加之“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欧美等国家自身经济出现的问题,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冷战思维滋生,脱钩威胁加剧,发达经济体纷纷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开始收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特殊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将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并已经出现计算机、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高端行业开始从中国向发达经济体转出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在国内构建起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良性内循环。2022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东部地区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健康的经济生态

       改革开放到2015年三十多年间驰骋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时期。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众多思想和理论,是总书记生态理念的点滴体现。以“三低”为根本的新质生产力,同样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

       一方面,在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转移以及国内产业重新布局的新阶段,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存在承接东部地区逐渐淘汰的污染高、收益低产业从而加剧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风险。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区域间产业转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成本,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形成整个经济系统顺畅且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作者简介:

       王珏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