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王书波 夏静雷
摘 要:本文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思考和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理论维度和应然维度作为探讨主题。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丽中国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则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根植于对传统文明形态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辩证反思与超越。贯彻落实党的绿色战略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价值理念及其重点任务,坚守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及其生态环保制度;探讨研究完善生态环保政策理念、技术法规及其治理体制机制,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坚持共同担当但责任有别的国际原则与生态环保的治理合力。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生态现代化建设;中国形态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构筑尊崇自然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①。强化美丽中国等生态现代化及其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生态现代化及其制度体系,顺利推动和展开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环境保护状况,引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生态安全合作,共同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安全②。深入研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向度及实践维度,有利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全会等重要讲话精神。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及其指导思想
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提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为指导,在解决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题转换。
(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千年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首次在党代会上以历史纵深和战略高度系统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第九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③。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历史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千年大计”的认知高度,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地位和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④,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纵深的历史审视和战略部署,凸显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信念和坚强决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重大命题的必要前提、客观要求和底蕴所在,是对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政治生产力辩证关系的精准概括。
树立和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统筹协调发展和平衡环保之间的逻辑关系,营造和守护“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作为21世纪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极大促进了中国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理念的重大创新。为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引,更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方式的实践纲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启建设美丽中国启蒙曙光并系统阐释了其核心要义,树立了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里程丰碑。树立和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科学诠释了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系统总结生态环保及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传承和弘扬国内外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要以崭新财富观念打造中国特色生态环保的思维空间格局,夯实保障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未来生态环保的政治经济基础,明确以绿色等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生态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要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意蕴和理论指引,理解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和原则路径。具体而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主要包括社会系统整体、尊重自然伦理、人类幸福自我制约等方面。概括来说,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理念的实践指引,主要涵盖其理念传播、制度规范、服务强化、行为转变、文化教育等方面。绿水青山是区域平衡与城镇生态的自然资产、生态产品及服务,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基础资源,更是广大人民生活幸福理念内涵的品质保障。要构建绿色低碳的特色产业体系,构建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互联互通的绿色合作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制度创新体系。整体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坚持勿用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的总体原则,引领“留住绿水青山何愁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探索架起以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的路径或桥梁。
(二)贯彻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价值理念,落实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重点任务
总体把握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⑤。只有尊重、敬畏和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短板,有效防止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我国绿色等五大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⑥。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和绿色低碳发展产业,构建政府激励和企业约束并举的绿色生态体系,构建生态安全、环境美好和资源利用等各种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逐步形成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重点任务。要实现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单纯依靠增加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以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模式,把经济基点放到科技、管理等绿色驱动和创新发展上。要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的环境质量,精准发力提升水的环境质量,分类预防和治理土壤的环境污染,加大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
要加快生态保护和加大环保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工作,展开国土绿化、荒漠治理等空间开发格局。要培育对历史、人与自然负责的行为观念,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创造城乡宜居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加快完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的相关体系,健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市场机制和法治体系。要强化中国特色美丽中国等督察工作,健全规划和实施生态环保措施,实施国家环保与生态治理的重大工程。
(三)坚守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及治理制度
要构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相关制度,完善和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⑦。要完善国家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前提,顺利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制度保障,巩固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目标的法治支撑。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法制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法制保障。要重视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亟需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法律制度支撑,强化我国生态环保法律的刚性限制和高压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解决好环保制度建构与执行问题,以最严厉法治推进美丽中国制度建设。只有系统完备且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才能发挥其引导、规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强调我国制度优势和发展高度的制度执行力,强化严格制度和严密法治的震慑力和惩治力。
要严格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执法力度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⑧严格执法是生态环保制度的难点问题,是美丽中国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所在,更是对生态保护制度执行的基本要求。为此,要严格执行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开展跨区域和跨行业的综合执法,提升生态环保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效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环保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执法行为,打击和遏制环保违法犯罪行为。要严肃追究未经严密论证而盲目决策且后果严重的人员责任,依法追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监管不力的相关人员,否则生态环保的制度效力和执行力就难以保障。要静态规定和动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法制效力,约束和制裁当前我国环保违法犯罪行为。
要强化和规范生态环保的司法监察实践及普法宣传教育。要消除生态环保污染破坏等司法腐败现象,就要明确政府、环保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新环保法。要从严查处企业和个人的生态环保违法行为,依规依法责令违规违法企业停产整改,政府环保部门督促企业整改后方能生产。除了法律规定涉及生态环保权益的公益诉讼案件和特殊情形之外,生态环保部门都要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其执法依据和司法情况,以廉洁姿态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和相关管理。“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生态环保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判断,激发理论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价值情感和行为理念,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
二、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技术政策及其治理体制机制
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起到一种通过发展消除贫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有机结合起的功能构成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维度和应然维度。
(一)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像对待眼睛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⑩。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国情,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目标,以解决环保突出问题和保障国家生态强国的战略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通过多种举措降低资源环境等对经济发展影响,将各领域和全过程都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容量内。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环保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统一和严格完善的绿色产品及金融体系。
重视生态环保优先战略及治理创新体制机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眼睛”和“生命”强调环境保护的实践价值,贯彻执行环保生产生活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诉求。提升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补齐生态治理短板,突破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强国决战决胜难关,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环保目标,以“眼睛”和“生命”凸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温馨生活的幸福指数。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度和生态规律,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联系整体,环境保护事关民族发展的人民利益。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要构建科学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指挥棒”,积极推动和完善国民生态安全的考核评价体系,立足实际国情修缮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完善资源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机制,实现对党员干部资产等离任审计,完善环保目标责任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建立资源环境自然产权及其用途管理制度,深化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构建环保权属明确和监管权责清晰的资源环保制度。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管理开发保护的相关制度,加强完善大气、水和土壤等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制度,完善以空间架构为基础的统一连接和分级管理制度。要保持可耕土地红线和资源环境承载限度,探索规范管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和谐共生制度,完善以生态环保为中心的环境治理及其损害赔偿制度。
(二)夯实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政策法规,强化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领导力量
强化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思想原则和主要要求。根据环境保护部〔2015〕135号文件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绿色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传承弘扬国内外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构建生态环保和生态治理的保障体系,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夯实中国特色美丽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和政策引导的绿色发展,倡导节约优先和绿色消费的生态理念,注重榜样示范和全民行动的实践探索。到2020年,全党全国全社会推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理念,全民参与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理念明显增强,逐步构建完善绿色发展与生产生活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强化社会公众参与绿色生产生活的内在动力,实现全社会生产、生活和消费转向绿色健康生态,形成社会各界崇尚生态和美丽中国的绿色新风尚。
强化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要树立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绿色化理念,重视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实际行动,准确把握绿色发展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绿色消费是健康生产生活发展的理念支撑,个人自律是绿色生产生活发展的思维主线,激励带动是绿色生产生活发展的思想助力。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绿色化理念融入老百姓言行,加强对生态现代化决策部署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调动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绿色发展与生产生活责任意识。要实施生产、交换等衣食住行领域的绿色化工程,增强供给、推进包装、开展回收和促进采购的绿色化,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与生产生活的保障措施。要建立绿色生活服务和信息平台,开展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环境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文化。
强化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领导力量及落实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輥輲訛坚决将思想观念和行动部署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抓紧抓实抓好,中央和地方领导必须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责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大局和看齐“四个意识”标尺,以关注和解决好人民美好生活面临的突出环保问题,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政治责任。要着力发挥好干部评价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培育和践行绿色发展政绩观的干部考核标准,亟需构建科学有效的各级政绩考核及评价体系。全党全社会必须树立和形成绿色生态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加人民满意度和生态环保评价等考核权重,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与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全面治理技术政策及其体制机制
要扎实推进和深化探索中国特色生态体制改革的经验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根据,是对现有生态环保政策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总结,集中凝聚了知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智慧结晶。科学设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创新路径,改革创新江河湖海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机制,创造统筹推进国土开发、保护与治理的新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国家生态安全贡献力量輥輳訛。针对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保护,重在探索江西省等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综合管理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经验,为全国其他省份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可操作安排。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强化顶层设计与落地措施推进鄱阳湖等生态流域治理,形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流域治理的综合模式。研究制定鄱阳湖等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条例和法规,构建和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方面有所作为的法制保障。
要推动提升重点区域和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治理工程,组建由环保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顶层设计,争取在国家生态重大项目和政策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科学技术和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理论智库和企事业单位等创新平台作用,开展前瞻战略技术集成与储备推广应用对策研究的智库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搭建解决生态系统治理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的试验示范平台,构建全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科技与综合管理的创新同盟,统筹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大科技创新。要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江西样板区,明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条件、目标和任务,建立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流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治理制度。探索推进大湖全流域综合治理改革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全面推行河长制度等为全国流域保护与开发的示范制度,肩负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美丽中国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崭新使命。
健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机制及其制度体系。要尝试构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创新模式和专项规划体系,强化统筹全流域生态要素的开发保护、区域发展等系统规划。要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政府协调议事机构和管理机制,构建环境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的配套机制,构建实现生态脱贫和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要健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生态环保监督委员会,提升全社会参与全流域的系统修复与生态治理。要实施自然生态和全面划定生态环保的土地红线,积极探索全流域环境治理的综合管理制度,健全各流域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创新全流域生态治理的综合模式。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制度,健全森林保护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补偿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形态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道路
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全球维度和应然维度。作为地区维度与全球维度、实然维度与应融维度有机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必须超越后现代研究范式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
(一)坚定将改革理念融入中国形态的现代 化,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形象
要解决好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保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民生态实践及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要把美丽中国等生态理念融入现代化全过程,树立生态环保的文明理念和完善生态文明现代化体系,推动资源节约格局、生态环保产业和绿色发展方式,努力开创美丽中国等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新时代。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民意所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彻底转变以GDP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实现以提升效益和发展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丰富和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内涵,才能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绿色发展等生态理念及其建设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执政理念,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理论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共识,推动全党全国形成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客观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之间关系。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相互依存系统关系,亟需多管齐下对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山地陆海以及其上下流域等生态元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环境治理、空间管制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提出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科学路径和具体措施,同时结合全国城乡各地之间的生态环保实际情况加以贯彻落实。
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推进中国特色生态及其现代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美丽中国等中国特色生态目标。究其原因,深化生态现代化体制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要求。要建设中国特色美丽中国是世界生态文明史上的崭新阶段,借鉴和汲取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绿色生态的建设经验,否定和扬弃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工业化弊病。要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等自然和谐,避免人类无限索取资源环境的紧张模式。要形成绿色发展生活方式和实现自然资本增值,让环境资源与生态环保事业满足人民美好需求,树立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新时代形象。
(二)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理念及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现代化提供借鉴范式
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体制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是对环境资源破坏、传统现代化模式、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反思,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坚持谋求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强化机制,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描绘出诗意栖居的美丽中国建设图景。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是环境优美和自然宜居之美,是环境和谐和社会文明之美,是追求环境和人文至善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万物平等”等儒道佛哲学思想,强化人与自然双向互动有机整体和借鉴汲取近现代欧美等国生态现代化理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
坚持经济环保公平、和谐、系统的可持续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及其伦理行为。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物质基础,坚持以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注重和引导绿色生产、分配、消费等生态发展和生产生活。同时,要完善和构建生态环保及其治理体制机制,强化资源开发监管和健全环保宣传教育。要深化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体制改革及其创新体系,构建探索美丽中国等环保机制及其蓝图体系,注重生态环保体制改革和优化生态治理考核机制。
要积极借鉴和灵活运用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实践,化解当前全球环境污染、生态治理等生态安全危机。要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倡绿色环保经济,推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强化环境污染的防止惩处,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政府企业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以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强化国际生态交流合作和共建人类生态文明,提升创新全球生态安全合作认识和合作模式,推动构建国际生态环境新秩序的大国影响力。
(三)坚持共同担当但责任有别的国际原则,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
坚持共同担当但责任有别的生态国际原则,积极应对世界各国的生态挑战与环保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北极南极科考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倡导担当共同但有区别的国际生态责任与各自尽力原则,共同推进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经济的逻辑转型,中国将在未来“国家自主贡献”中争取尽早实现系列具体目标。世界各国加快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和循环低碳经济,携手全球生态合作和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推动低碳合作、调整经济结构和坚持节能环保等发展。世界生态环境彼此相互联结与相互影响,中国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目标,有助于携手共建生态文明的生态共享与保护合力。“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輥輵訛
为全球环保与生态治理作出应有贡献,形成全球环保与生态治理的保护合力。中国为国际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齐心协力保护全球生态和治理环境污染,是自我保护与利他付出的责任担当。坚持全民共治和源头防治大气污染的蓝天保卫战,防治、管控和修复水、土壤和食物链等污染,强化各种废弃物和垃圾处理等资源再生与提升承载力。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风光”能源,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跃居世界第一,避免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各种大气污染物。同时,要建设生物多样化等国家公园保护的局域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海区域。中国对于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主要贡献在于,肩负自身局域环境改善和全球生态保护双重使命,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贡献更多智慧輥輶訛。从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顺序层次角度,由近及远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问题,由简到繁切实保障国民健康的中国健康质量体系。
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是伴随着我国学术界对西方绿色思潮研究的深入和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认识的深化。如何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既能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又有利于推进和促进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我们人类美好地球家园这一重要历史任务、使命、责任,而提出完成这一国家发展战略任务的前提是,在解决生态文明理论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方法论的转换。
正确理解和整体把握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定位,中国引领和倡导全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是“领跑者”“示范者”而非“霸主”“领导者”。中国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落实贡献最大,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目标,努力消除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的最困难发展目标,催促《巴黎协定》谈判、签署和落实而举世瞩目。
针对美国推出《巴黎协定》和其他国家规避环境责任的现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全球生态安全和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以“二十国集团”为代表国家更为扁平化和更广泛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中国反对世界霸权且不会去争夺和行使世界霸权,欧美等发达国家打着民主旗号捂紧自身钱袋子,常常以“国(议)会不批准预算”等缘由拒绝“施舍”。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却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中国做好自身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贡献凝聚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智慧的“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王书波,中国新时代党建智库高级研究员,民革河北省委理论宣传委副主任。主要从事:习近平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党史党建、统战理论、跨学科综合研究。
夏静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南开大学法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党建理论研究。
注释:
①李干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载于《求是》2017年第24期。
②潘旭涛,吴宇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月3日第5版。
③曹和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的新发展》,载于《党史文苑(学术版)》,2012年第12期,第51-52页。
④王建宏等:《民生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千秋》,载于《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0日第6版。
⑤孙秀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丽中国,盯着目标加油干》,载于《人民日报》2017年11月4日第9版。
⑥潘家华,黄承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载于《中国环境报》2017年6月7日。
⑦秦书生,胡楠:《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631-636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17页。
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页。
⑩《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第1版。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第1版。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233、130页。
13本报评论员:《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载于《人民日报》2017年7月21日第1版。
14孔凡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载于《江西日报》2017年11月20日。
15叶知年:《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资源法制创新》,载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93-98页。
16《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载于《新华日报》2015年9月29日。
17潘家华:《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方案》,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3日第13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