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林志卿
摘 要:作者从批评学界在新质生产力研究方面的偏颇入手,提出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以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坚持矛盾分析法和系统观念以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史观以正视新质生产力的阶级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辩证客观地看待计划与市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五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作者认为,应从多方面旗帜鲜明地发展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主体地位;确保按劳分配全面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阶级社会必须讲阶级斗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执行《劳动法》以尊重和保护劳动者;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质社会主义劳动者;统筹社会物质与人本身两个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阶级斗争;人本身的生产力
一、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质生产力,有着深刻且丰富的内涵。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目前主要着眼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方面,孤立地分析生产力自身且多局限于以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有着明显的机械唯物论倾向。对劳动者的考察也多存在工具化、物化倾向,即只是片面地考察人与新技术、高科技的结合,亦即所谓科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从生产关系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提出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或者发挥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深化改革,以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可惜的是,多局限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层面,认识是肤浅且狭隘的,个别学者意识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偶有表述,亦粗略隐晦。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
西方工业革命后,机械唯物论成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机械唯物论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一定时期,唯生产力论、唯经济论、唯物质论、唯武器论、唯科技论乃至庸俗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进入新时代,这种错误的、落后的哲学并不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确立而马上销声匿迹,其遗毒还将长期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对机械唯物论时刻保持警醒。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能动的、活的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只有被劳动者掌握、与劳动者结合才有价值。科学技术非常重要,但科学技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是被劳动者发现、发明、创造出来的,也是最终活化于劳动者头脑中并被劳动者所运用的,所以,在既定的生产力状态中,只有劳动者才是第一位的。
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出发,生产力由旧质态发展到新质态,可以有多种类型:新质劳动者主导型;新质生产工具主导型;新质劳动对象主导型;系统演进型等。在自然的、渐进的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代表科技进步的新质生产工具主导型是主流,这也是私有制社会的常态;在能动的、剧烈的生产力质态跃迁中,新质劳动者主导型往往居多。
人类社会出现后,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出现数次新质态,如畜力代替体力、蒸汽机械代替畜力、电气与自动化代替蒸汽动力等,现在,计算机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使用,工具已经由体力层面上升到脑力层面,大数据、云计算更为全社会普遍的大生产奠定了基础。而无论是机械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发端于西方,就目前而言,西方科技在整体上仍然领先于我国,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新质态的发展,发达国家是早于我国的,因而,如果仅仅把新质生产力定位于新质生产工具主导型,是既不妥当也不符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的。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新质劳动者带动的系统演进型。
(二)坚持矛盾分析法和系统观念,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恰如周易六十四卦中,纯阳的乾卦与纯阴的坤卦,往往是成对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更为根本,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密切关联的矛盾体,认识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就生产力研究生产力,而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获得了持续的大幅度的发展,虽然总体上还落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但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在某些高精尖领域,我国甚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考察新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我国之所以取得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对抗中以弱胜强,依靠的是发达的社会组织能力弥补了科技、经济的落后与不足,在前三十年,这种能力,源于“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那为什么旧中国爆发不出这种力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爆发不出这种力量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高度发挥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发挥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为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创造了坚实的社会存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无不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而这个新型举国体制亦是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
公有制的优势,西方国家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但其社会制度决定了其先天不足,他们只能小打小闹地学一些、改一些,如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经济、再分配和福利政策等,根本的东西其是学不了的,不然就不是资本主义了。
公有制在释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最大优势,是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不是受资本家雇佣、剥削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而是为亿万个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工作,这种基于新质社会存在之上的精神力量,是不同于科学技术的另一种强大力量,我国的新质生产力,与西方国家的新质生产力,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最大的差异性,就是这种精神力。
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探索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失误是存在的,其中之一,就是一定时期国退民进、私有化过了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受到很大冲击,如今不少青年人“白加黑”、“九九六”成为常态,不止社会物质再生产出现障碍,人本身的再生产同样出现危机。有人讲出生率下降、人口负增长是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笔者认为这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而是一定所有制下的普遍规律,是体力不再是劳动者主要能力之后收入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
由此,我国的新质生产力,应该是劳动者与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在物质、精神两个层面高度结合的新质生产力,我国要培养的劳动者,不是如西方那样的科技型工具、应用型工具,而是全面发展的国家主人,这才是真正先进的新质劳动者。
(三)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史观,正视新质生产力的阶级性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也就是劳动者群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
正如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先进设备的力量以及资本的力量而忽视劳动者的主体能动性,是犯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片面依靠资本的代言人——资本家及其他领域的精英人物,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则是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比较新中国不同时期影视剧中主角的身份设定,不难发现,前三十年的文艺创作往往以代表人民群众的“小人物”为主角,之后则逐渐转向以“大人物”、名人乃至富豪为主角,直到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风气方为之一变,并且创作出了《流浪地球》、《长津湖》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电影。文学艺术源于现实,文艺创作方面英雄史观向群众史观的回归,反映着重新确立群众史观的时代要求。
可见,发展先进的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必须是为了人民群众。这是阶级社会生产力的阶级性所在。在一定时期,一些人不谈阶级斗争只谈让世界充满爱,只谈西方的先进和公有制集体生产曾出现的问题,而对公有制、计划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选择性遗忘,明显是犯了右倾错误,而这种右倾机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右倾投降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毫不隐晦地承认生产力以及新质生产力的阶级性,坚持新质生产力的人民立场,在此前提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深度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计划与市场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化资源配置,计划与市场这一对矛盾是不能回避的。
资本主义实现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在罗斯福新政之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是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政策,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资源配置只由市场调节,即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自发的市场经济,尽管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垄断扭曲了市场,但私人垄断阶段的资源配置,仍然主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直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后,商品经济方出现了第二种形态——计划调节。而罗斯福新政,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的、合理的成分。
可见,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在资本主义迄今为止的历史进程中的大部分时期,是独一的。
马克思深刻剖析了经济危机的成因,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先天性顽疾,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后,政府由“无为而治”变为积极干预经济运行,但高税收、高福利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只是换了一张面具而已,政府不得不经常性发放债券来向富人借贷富人们花不出去的钱,以平衡广大民众被剥削走的购买力,这也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并且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除了对外掠夺,美国政府的债务只会越来越多。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症结所在,市场调节的非计划性则是经济危机的催化剂。
我们不能因为市场调节的立竿见影,就忽视市场调节的另一面;同样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过程中没有搞好计划经济,有的甚至把计划经济搞成了集权经济,如广为流传的前苏联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决定莫斯科地铁票涨价的事例等,就忽视乃至选择性遗忘计划经济有利的一面。依据对立统一规律,计划与市场是一对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但肯定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这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但是社会主义的市场,应是发挥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优势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计划与市场将会长期并存,这种长期并存,不是不同制度的国家各执一端的并存,如罗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国与苏联,而是在同一国家内部兼容并包,相辅相成,其差异,在于市场与计划的主辅不同,是矛盾内部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同。
与市场经济相对较低的门槛不同,计划经济的实施或者实施好,需要较高的前提条件,不只是公有制,还要有便捷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前计划经济出现的“瞎指挥”,除了政府对基层生产单位统得过多过死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畅。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掌上终端都已经普及,客观上为一定程度的计划生产创造了条件。对待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国企股份制改革的前车之鉴,既要充分认识、发挥市场调节积极的一面,又要高度警惕、控制市场调节消极的一面,绝不能如当年迷信股份制一般迷信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国家计划引导与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唯如此,方能发挥好其在初级阶段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潜能和普适性,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底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厚德自强、和而不同等特质,具有着独一无二的深度、广度与高度。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国情世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诞生的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典型范例和丰硕成果。
确保新质生产力不变质不走味儿,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又呼唤伟大的理论作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性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有力指导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中国经济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为改革开放后的接续探索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当然,实践探索难免有失误、走弯路,反映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在一定时期受到西方经济学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庸俗的观点,这类观点不止干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运行,还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一定混乱,造成了理想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道德滑坡。比如国企改制过程中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固定工,由公有制企业的主人,经过下岗再就业,成为私企、外资企业的雇佣工人;作为重大民生的住房改革,错误地借鉴港式地产,催生出变卖全民所有的土地资源、掠夺民众、透支未来消费能力的暴利行业,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于涉及每一个家庭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的、极端的人口政策,虽然已经改正,但至今尚未认真清算。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中共中央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判断,提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在市场与政府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上,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上,中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思路,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篇章。
需要警惕的是,在一定时期,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曾广泛传播,尤其被一些高知所信崇。基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哪怕是生搬硬套,也必然会有一定成效;而基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质的不同,生发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土壤中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实践,必然会造成深远的、重大的损失,哪怕直到今天,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且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的国度,仍然能够经常看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子,至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则已经影响了很多国人的价值观。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非以利润为本的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同时,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多数国家均有自己的特色,但其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制度质的规定性,在于其坚持了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特色与原则这对矛盾中,特色是灵活性,而灵活性不能违背制度的原则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能把西方经济学奉为皋臬,不断完善、发展人民立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项重大紧迫但又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能够完全胜任的历史课题。
三、旗帜鲜明地发展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
(一)确保公有制经济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质的规定性的物质基础,必须牢固确保其质、量两个方面的主体地位。
曾经有一种说法,拿西方的相对优势股权作证明,宣扬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可以低于51%甚至25%,说因为掌握在国家手中,哪怕占比再低,也能左右大局。正式在类似高级黑的影响下,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一退再退,甚至一定时期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公有制企业举步维艰。这种完全违背量变质变规律的歪理邪说,是要温水煮青蛙,从根子上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瓦解人民民主专政,瓦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新时代,必须重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镇公有制经济。
面对资本向外转移乃至外逃,还有人为资本鸣不平,讲“资本是非常胆怯的。”国内外资本要猖狂到何种程度,才不算“胆怯”?须知资本及其代言人资本家,是没有国界的,其总是在无所不用其极地追逐高额回报率,资本外逃,本质上不是因为其“胆怯”,而是没有事先给其套好笼头。
人民的力量与资本的力量,这是一对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大二公是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经济规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将长期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人民的力量与资本的力量之间的矛盾,确保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和保障的人民的力量能够有效地控制资本的力量。
就党的建设而言,也只有人民群众有生产资料方面的物质基础保障,才能够、才敢于起来监督党和政府,最有效地保证党员干部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最有效地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变质,最有效地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始终是人民政府。
(二)确保按劳分配全面的主体地位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制度,无论哪种所有制企业,必须执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中国已经走过了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求发展的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内市场,就是我们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宝贵优势资源之一,我们不仅要珍惜,更要尊重国民的劳动。
(三)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毛泽东同志在“窑洞对”中,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办法——民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同样包括民主建设。只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才能确保红旗不变色,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才能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也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保劳动者是掌握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赋予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在阶级社会,必须讲阶级斗争,讲姓社姓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然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右倾机会主义者是犯有“软骨病”的,他们害怕阶级斗争,其结果只能是通过不断妥协绥靖而成为投降派,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而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斗争的,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与资本主义平等相处;只有通过斗争,方能达到真正的团结、合作。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通过伟大斗争,方能领导、团结人民群众,分化、争取、转化、瓦解国内外阶级敌人,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最强大的智慧和力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应严把入党关,并结合群众评议定期对全体党员进行党性审查。对入党动机不纯甚至不正确的,坚决不能放宽要求、降低门槛;对党性不强、改正不力的,劝退出党;对严重违背党纪、违背入党誓词的,坚决开除。
发展变化是绝对的,人民与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党内的同志,丧失了理想信仰,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甚至勾结境外势力,投敌叛国,矛盾就发生了质变,从前的同志甚至功臣,就变成了敌人,对敌人尤其是变节分子,就“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六)坚决执行《劳动法》,尊重、保护劳动者
毋庸讳言,违反《劳动法》的现象是普遍的。必须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坚决打击各行各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七)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新质社会主义劳动者
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四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学制过长,如小学6年中学6年,除了貌似能减缓就业压力,完全没有必要;二是很多地方劳动教育、美育形同虚设,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学习时间过长,没有时间参与社会生活,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过大;四是测评方式不科学,尤其是中小学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不利于男生,致使随着学段提高男生比例不断下降,城市剩女农村剩男问题日益突显。
(八)统筹社会物质与人本身两个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人本身的生产、再生产与物质财富的生产、再生产,是紧密交织的,从根本上讲,外在生产的发展是手段,人本身的发展方是目的,二者的主辅本末关系绝不可倒置。西方的有识之士为什么把探求解决发展困境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古老的中华文明,正是因为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检索西方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等短暂的历史时段,西方文明始终是非人本的,漫长的中世纪是神本文明,文艺复兴之后很快就转向了物本文明,西方人所热衷的科学技术也只不过是其获取物质财富的条件而已。可以说西方从来没有像中国一样确立起长期的人间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古老的东方发扬光大,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与长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奉行的修齐治平等人生理想、和美大同等社会理想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绝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外在的物质领域,不能被西方近代机械唯物论所左右,要统筹两大生产领域,甚至,人本身的新质生产力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作者简介
林志卿,河北安平人,法学硕士,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