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通过阅读,提升青年师生群体教育生活的幸福指数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4-23    点击:163562次
  

聂树平


1.jpg

       编者按: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特此刊登重庆工商大学聂树平老师(编者的老乡重庆长寿人)在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泉苑大礼堂为青年教师以及业余团校的同学们开展“读书讲座”的文字底稿(整理稿)。让我们一起领会读书的快乐和幸福!

2.jpg

聂树平老师在创作此文的照片瞬间

3.jpg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来到咱们四川仪表工业学校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为大家进行分享。刚才薛校长对我介绍有不少溢美之词,我感觉是给我挖了一个大大的“美丽”的坑,这个坑我不知道今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能不能填平?假如说填不平怎么办?我想,如果填不平,我下次再来填,大家说好不好?(好!)

不过,我还是希望我今天就能填平,我就不用下次再来;如果我填不平这个坑,我就下次再来接着向大家汇报,好吧?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叫做《通过阅读,提升青年师生群体教育生活的幸福指数》,因为现在都强调幸福感,获得感,在我眼里,读书就是用来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进行赋能的。也就是说,读书不是拿来增加我们的认知负担的,而是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更开心、更happy的。刚才我进来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进来的时候在干什么呢?在玩手机,在刷小视频。如果你现在还在刷小视频,那么,同学,我恭喜你,你距离读书只差一步之遥,那一步之遥就是把你刷的视频或手机里面的游戏删掉,换上“微信读书APP”就好啦!

只要你通过微信读书APP进入这样一个启动阅读的状态,那么你就距离幸福人生更近了一点点——你的成长路上的收获感,幸福感,就会逐渐提升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的5个问题,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能够尽快地带着大家一起过一遍这些问题。这五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第二个,读什么书;第三个在哪里读书;第四个怎么读;第五个,读到哪里?可能有的同学说:“老师,其他我都能看懂,你这个‘读到哪’是什么意思?”。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观念,有很多老师很多前辈告诉我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有的同学可能就会曲解:“既然学无止境,我还学这么多干什么呢?反正都没有止境,对不对?”古人说过:“止于至善”,虽然从整体上看,学习没有尽头,但具体到某个阶段的学业,其具体的学习或阅读行为,一定其对应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心目中“至善”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读到哪”的阅读目标,这是我们今天讲的最后一个问题。

今天因为是有很多年轻的青年教师朋友,也有一些青年学生朋友,我既要照顾到老师们的偏好,也要考虑到同学们的感受,可能由于众口难调,说不定出了这个门,老师也在骂我,同学也在骂我。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这正是有价值的一次分享——因为年轻老师给了我动力,同学们给了我鼓励,因为你们从不同角度都发现了我可能还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正是我下次努力的方向呢!

“为何读”,说白了就是读书的意义。世界上那么多美好的事情。譬如说有的人喜欢去旅游,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喜欢一场浪漫的、持久的、经得起考验的爱情,这些都是好的东西,对吧?在这么多事物之外,为什么还要有读书这样美好的事情等待我们?所以,我们先要了解读书的意义,或者说读书和这些美好的事情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现在大家打开微信公众号或者各种视频,经常有人这样给我们的年轻人叮嘱:“读书的苦是人的一生中最轻的苦”;还有人说“读书时偷过的懒,岁月会让你加倍偿还”;但我们总有一些人会远离读书,自己抱怨是因为打牌、喝酒、应酬让自己没有时间阅读,然而,今天在这个地方,我觉得有必要为大家分享一个观点,阅读或者说读书,是我们最好、最快、最低成本地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同频的途径。知识网红罗振宇说过:“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到上市,经过了很多道工序。作者指着它传播思想、评职称,出版社指着它挣钱、积累品牌和版权,监管部门要对市场的有序和繁荣负责。所以,每一本书,都至少经过了学术共同体、市场、监管三重塑造,才来到这个世界。所以,书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它和我们每天看到的互联网上的信息最大的不同在于,书是一组‘共识’。是很多人,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的人共同合作把它捧到我们面前的。”[[1]]——所以读着这些凝聚当下社会共识的书,我们的成长就相当于进入了快车道,距离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就更近一些,我们的成长速度就更快一些。

关于阅读,我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准备分享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阅读的理解,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阅读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个意义,阅读是青年教师成长之路的第一步。有的同学、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不对,我的第一步应该是爸爸妈妈给我交学费,让我报考师范院校,或者说我毕业的时候选择川仪学校作为我的求职应聘的第一个单位。对此,我想告诉大家,到这里应聘等等,那只是你的职场的某一小步;但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师角色意识的觉醒来说,教师职场成长的第一步却是读书。

20年前,被誉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2]]有一句话很流行,他说:“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而在我看来,形成、改变某种思想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以阅读为中心的学习。正如我曾经给我的学生分享的,青年人成长过程中要拥有四种能力,分别是输入、输出、转化和创新,没有以读书为主的输入行为,则后续的输出、转化、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青年教师来说,我们以往的大学学习是输入,我们现在的备课是输入,围绕备课看教材、读教材、读论文,都是阅读,都是输入;没有这个环节的扎实阅读,广泛吸收行业前沿信息,就无法保证自己的教学能体现这个时代最新的行业趋势。在这里朱熹有两首诗歌,标题是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这首诗说的是我们作为读者,要保持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需要我们保持空杯心态——就像大家每天早上起来要洗脸,洗脸的时候如果你的镜子上有水雾或者说有脏的东西,你是不是要把它擦掉,以便更清楚地看你自己?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有先入之见,对学习内容有一种抵触情绪或鸵鸟心态,可能难以拥有开放性的思想准备,需要我们不断有源头活水一样的新的信息、知识、思维模型等来冲刷我们的认知方面的积垢和障碍;朱熹的另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讲的是水涨船高,船只在江中自在穿行的情形,而这里的水,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点点滴滴接受、积累、内化的各种信息、知识、思维模型,只有我们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才能托起我们的干事创业的坚船利舰,就像有人说的,“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靠运气;但是凭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凭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而造成的”,如果我们的认知只有一滴水,那么可能只能承载一只蚂蚁的视野;而我们的认知如果是海洋,才可以看到波涛汹涌、大洋奔流的辽阔世界。所以,我们青年教师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就只有靠阅读为主的学习,提升视野。

阅读的第二个意义,阅读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我有一个朋友,是重庆铜梁籍的我的一个校友,名叫代安荣,现在他在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教书[[3]],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一起上自习,逛旧书摊,去图书馆,后来我们甚至互相写信交流(直到我们都安了电话为止),正是大量的阅读量,让他迄今已发表文章600多篇,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出版《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做个有修养的学生》《小草根的教育视界》《批判教育与教师成长》《校长原规则》等专著10余本,如果不是阅读与勤奋写作,他就不可能在教育教研领域持续成长。在座的老师们是年轻老师居多,相信假以时日,你们也能以阅读为自己人生奋斗的助推器,一定会取得更棒的成绩。

之所以说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因为只有广泛、集中、深入、持续、高质量的阅读,它不仅能塑造我们的思维,更能扩展我们的人际交往圈,甚至让我们跨越不同领域,实现尽快适应,持续创新。现在职场流行一句话“不换思想就换人、态度不正就挪窝、能力不够就让位”[[4]],在新的形势下,只有我们自己全面、深入学习,与上级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思想同频、态度同步、能力提升,有所作为才能有所位置;无所作为就无所事事,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不落后。就像孔子说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著名学者王蒙解释这句话说:“天天吃得很足,却没有什么事思考用心,这样的日子好难过呀。”[[5]]何况现在社会上那么多各种读书活动、读书会、读书沙龙乃至各种视频里的读书博主,这些活动参加一下,也是可以让我们认识更多的人,感受更多的思想风景的。

阅读的第三个意义,阅读是教师职场疗愈的催化剂。

中医领域里有一种疗法叫“情志疗法”,简单说就是“心病还需心药医”。阅读,可以让我们在挫折面前锻炼、搭建强大的心智系统。古人就说“书犹药也”,善读疗伤,可以让我们在遭到打击时快速满血复活,系统重启。明代张潮写过一篇幽默而有哲理的文章,他说:“《四书》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五经》服之与四书同功;……‘小说’‘传奇’: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其说寓庄于谐,不无道理,也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意思都大致是强调读小说等通俗文艺作品“有大毒,不可服”——当然,从今天的阅读观点来说,古人这种对小说的阅读偏见,与其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鸵鸟式阅读心态,不如说是对阅读者自身的把控能力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读这些书,在增长知识之外,也能陶冶情操,宣泄情绪,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用处。作为教师群体,如果在自己专业化成长以及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自己或学生有焦虑、沮丧、失落等情绪问题,也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帮助其自我疗愈的,这里推荐周志健的《把自己爱回来:改写生命脚本的疗愈故事》这本书,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如果没时间看书的,也可以欣赏《相信未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首诗歌,每天早上朗读一遍《相信未来》,晚上读一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持续28天,你的心情就会变得相当愉悦。

大家现在可以一起来欣赏一下食指的这首诗歌——

4.jpg

扫码,聆听朗诵大师徐涛激情朗诵《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是在1968年著名诗人食指在北京写下的,在这前后,其实他的精神状态已经是非常的不好。尽管如此,在他大脑思维处于高速运转,激情勃发,灵感来袭之时,他写下这首诗歌可以说鼓舞了那个非正常时代的有追求的一代青年人,“相信未来”,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也希望,这四个字,成为我们在座青年老师和青年同学对咱们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发展前景的美好未来的这种自信,这种昂扬向上的热情,大家说好不好?(好!)

我希望大家真的把这份读书热情,生活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转化为自己努力成长和学校成长融汇在一起的强大动力。

总之,阅读行为的意义在于:阅读是教师成长之路的第一步;阅读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助推器;阅读是教师职场疗愈的催化剂。

接下来,我想为大家分享第二个问题,就是读什么,这是关于阅读的范围问题。

其一,以经典著作为基础,以前沿好书为补充。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及时跟进前沿的研究和著作。我建议大家按照二八定律来安排自己的阅读清单,即每天把精力最好,思考效率最佳的20%的时间留给经典著作。大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可能要早自习,或者类似于早上的晨读时光?这些时间如果利用起来,背背单词背背诗词,它的本质,就是把我们最好的时光交付给了经典著作,对吧?

有人说经典是不是指四大名著?我想说的是,针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年龄,经典著作的含义有些区别,四大名著当然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只有四大名著——而且这样的文学名著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核心重点。当然如果有个别老师之前没看过可以通过看剧情解析或刷电视剧等方式快速地过一遍。毕竟大多数老师不是教语文的,让每个人都像语文老师一样把这些书读一遍背一遍可能既不现实也与教学关系不大。那我们如何选择经典著作呢?个人建议可以围绕自己所教学科的最为扎实,前沿的著作,选取其中与教学一线真实议题有关的章节,进行认真学习,读深,读透。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老师我一年才读两三本书,我把这些都买来看得完吗?”我告诉大家,“想把手上的每一本书都看完”,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明智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学习过程当中,就算是我们小的时候就买了《新华字典》,你敢保证《新华字典》你都翻完过每一页吗?以此类推,我们有些书是作为工具书进行查阅的,有些书是作为案例书进行扩展视野的时候翻一翻的,而不是说,一谈到读书,就一定要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因此我觉得以经典著作为基础,以前沿好书为补充,这是我们阅读范围的第一个选择,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我们还应再补充以这个领域最新的自媒体公众号或小红书等领域发布的反映前沿动态的学术文章、案例文章等;如果这个相关的议题具有一定市场热度,网上说不定还有很多相关的高价训练营,如果会找资料的老师也可以把这些课的资料或ppt等找来自学,相信也是很好的补充。

其二,优先选择最接近作者手稿的原版,将其余译本等作为辅助。

在选择阅读材料的语言版本时,原版是首选。所谓原版,我们可以理解为最接近作者手稿的第一版;但是由于语言种类或作者年代等原因,可能某些作者的手稿我们并不能看懂,不妨借助权威的中文译本或现代汉语译本。原版著作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内容。而译本则可以作为补充,特别是对于一些语言障碍较大或者原文不易获得的作品,译本可以帮助我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因为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阅读对象有很多类型,上面这种选择原版优先的原则,个人建议主要适用于作者主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且内容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著作的阅读;而对那些发源于西方的学科,在我们的入门阶段,扫盲阶段,找一本本土化的比较好的中文译本或改编本学习,则可能是效率更高的入门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学阶段学习的《代数》《几何》都是我们的教育专家们根据中国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编写的,而一般不会选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入门教材,其余学科的情况,也可以此类推。

其三,以专业阅读为主,以通识阅读为补充。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期望每个读者都是以专业为圆心,以通识为半径,构成自己的阅读范围——也就是尽量围绕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学科或专业、职业中心,为选择最主要的阅读材料——例如有关心理调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书,都可以视为应该具备的通识内容。通过阅读,把自己的专业干成了职业,职业干成了事业,我们要有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三心二意,一曝十寒,最终基础不牢,难以建成我们预期的知识大厦。

在专业之外,很有必要补充通识类著作或书籍,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所谓通识,就是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常识,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了曹雪芹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养成探究性思维,学习者心态,把看书当成生活的常态,把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就会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也就不会被人嘲笑“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在这方面,民国时期的教育就做得相对不错,我曾关注过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们的课程内容非常接地气,他们会教当时的小学生“油漆法”“各种日用品制作法”“无线电收音机制作法”“简明园艺学”[[6]]等等;这些对我们当代人养成通识,在阅读中注重通识是有榜样示范作用的。

其四,从薄到厚,在数据库中下载论文精读。

在阅读经典的书籍时,尤其是在写论文,做课题或申报项目时,建议采用从薄到厚的阅读。从薄到厚的方法,是围绕这门课或一本书的关键概念或学科术语,在相关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中下载其中权威杂志、权威学者写的反映最新学术水平的代表性文章。这样的学术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如果学校没有方便的入口,大家可以登录北碚数字图书馆,利用该馆的两种自建特色文献资源库和32种全文数据库,可以免费畅享图书20万册、电子期刊10万册、音视频5万小时,假如用好这个丰富的资源,我们就能将学习中遇到的每个概念、定理、定律以及要研究的议题都可以得到非常全面、深入地阐释、拓展、印证。20多年前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就用过这个方法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专业课无法找到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准的复习资料,我就把其中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相关重要概念逐一在数据库中查找,基本上一个学科要下载几百篇论文才能满足需求,虽然很麻烦,那个时候点击鼠标累到手都抬几乎不起来,但确实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在专业课某些考试科目笔试中取得了满分150,考取143分这样的不俗成绩,所以从薄到厚的方法真是不错的一种方法。

其五,把社交APP当成数据库挖掘优质信息帮助阅读。

刚才说到从薄到厚的阅读方法。但是某些议题或研究对象,是属于新生事物,可能还没有专家学者研究,也没有出版社来得及出最新的书,这种情况下,可以换个思维,就是将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社交APP当成数据库,例如知乎、知识星球、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B站等,这些社交或娱乐视频工具,也可以帮助我们查看文献,搜最新的具有学习参考价值的讲座直播信息、学术论坛综述文章、最新的学科动态文章,这些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发表到传统纸质刊物上,把这些利用起来就可以充分、及时地了解自己所关心的议题的最新成就——前面说过一本书是学术共同体、市场、监管三方面的共识,那么这些自媒体上的学术资讯,则是这些账号的运营者、平台审核者和市场流量助推者三方共识的汇集。所以通过这些社交工具,我们说不定还能通过留言、评论、私信等多种方式和你所学习的课程的某位教材主编或某位学术大咖进行一些交流互动——如果你的留言很有质量,他极有可能会对你进行优质互动,这种互动也许会成为你们建立联系的一个开始——说不定某一天你在线下和他见面的,他会回忆起你是10年前曾经在他的微信公众号留言的那个人。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有流量,有价值的信息渠道挖掘到的最前沿的资讯,我们才能保证自己的知识是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社交工具,也是我们构筑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的重要管道。

其六,对比阅读,在不同材料中比较阅读,加强鉴别。

多种阅读形式和途径进行结合,可以让我们的理解更为丰富而立体。例如我们阅读了一段纸质文献上对一段音乐的描述,可以马上去音乐网站找这段音乐来听;我们看了美术课中对一位画家的记录,可以在最近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去看相关的展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因——因为读书是理论上的感受,行路是在实践中不断去验证,去和理论对话,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更具有全面性,而不是只知道某个片面的,绝对的,过时的某个概念而已。为此,我们既要读作品选,又要读文学史;既要看中国的,也要看外国的;既要去园博园看中国园林实体,也要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这样的代表性著作,这样才是多种途径立体的、对比的进行阅读和学习。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在哪里读书?这个问题主要解读读书的载体和渠道问题。

有的同学或老师可能会说,古代欧阳修讲的是枕上、马上以及厕上三种时刻,现在很多老师可能在枕上,马上,厕上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拿书,而是拿着手机,对于这种情况,究竟是否合适呢,我觉得要结合我们这里讲的读书载体问题予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一,通过手机进行随声的移动式,轻量式阅读。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便捷工具。将我们感兴趣的书籍添加到微信的收藏夹中,可以随时随地打开阅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朋友圈或微信群分享阅读心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进步。

其二,使用阅读器进行沉浸式,无干扰阅读。

由于手机的功能太强大,很多人阅读时经常容易被不断弹出的社交媒体信息所打断,于是有人研发出专注于阅读功能的阅读器。前几年流行的Kindle是其中的一种,这几年很多电子书商家也研发出自己的阅读器,非常具有沉浸感,在读书的时候可以不被打扰,而且这些阅读器往往配有电容笔,可以批注,也可以和其他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便于后期复盘和总结;而且这些阅读器上的电子书往往具有全文检索功能,以往偶尔要翻完全书才能找到一个你所关心的词,现在只要你动动手指就能搞定,效率就提高了很多倍。这种阅读器现在从几百元到几千块的都有,只要内存足够大,让自己最常看的几百本书随身携带,构建移动的,不被打扰的图书馆就不是梦想了!

其三,在电脑上用浏览器进行多页面、快速度阅读。

在电脑浏览器上阅读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只要你的家庭书房空间足够宽大,你可以配置一台32英寸的大屏幕显示器,这样看电子书的时候可以提高刷书的速度,以往,一次性只能打开一个页面;现在因为屏幕较大,可以一次性看三个页面。古人曾说,一目十行,现在有了大屏幕显示器,在这样的电脑浏览器上查看图书,一目十行则成了更容易实现的事情了。当然,家里有废旧电脑显示器的老师还可以将一台主机后面的显示器接口都利用起来,可以在一个显示器上打开阅读对象,另一台显示器上打开思维导图等笔记工具,这样也就能提高阅读效率。

其四,通过听书解放自己的眼睛,进行休闲式阅读。

除了阅读,听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特别适合叙事性和科普性较强的故事类书籍。在上班途中,旅行途中或者做家务的空闲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听书来作为自己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通过听书,我们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和看小视频等相比,听书可以解放我们的双眼,不影响我们手上处理其他事情,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同学在寝室选择听书的时候,注意别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最好戴上你的耳机。

其五,通过拆书加强实操性书籍的干货落地实践。

在班级同学之间或同一个系部的老师群体之间,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小组,在阅读小组中,如果涉及阅读同一本具有实操性的书籍,可以考虑用“拆书”这种具有前沿实操性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来源于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将一本书分解成若干个重要片段,每个人拆解其中一个部分,拆解的时候带着大家一起阅读,然后为大家梳理书中的核心观点、重要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适用边界,执行的具体要点;以及对自己的启发,以后用这个方法进行实践的规划等。像有的地方可能存在个别同学关系不好,发生冲突等行为,像这样的情况,就有必要加强《非暴力沟通》《沟通的方法》这样的书的拆解训练,对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校园和谐程度都是有帮助的。

其六,选好背景音乐,提升阅读氛围感。

很多同学习惯随时听音乐,听音乐本身没有错,但是在过马路或做某些具有危险程度的工作的时候就得全神贯注,避免分心。即便在阅读的时候,听音乐也是有讲究的,为了调节氛围感和增强专注力,古典音乐和白噪音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效率。但是请尽量避免选择过于刺激或分散注意力的音乐,以免心情太过激动,完全无法专注到文本中,在某些音乐类APP如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都能提供了适合阅读氛围的学习用背景音乐菜单。

其七,调好环境光线,保护眼睛视力。

阅读环境的光线也是影响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适合阅读的灯光主要是指以下三个方面达到标准:第一,正常的灯光亮度应该达到300勒克斯以上才适合阅读;从主观感受上来讲,阅读时一定要感觉书本照明非常明亮,才能达到标准,因此我们都需要拥有一台适合阅读的台灯,才能提升和保持阅读期间的桌面光照亮度。第二,灯光的色温,色温越高才越不容易引发眼部的疲劳,一般应以4000-6000k左右为佳;第三,光线的闪烁频率,闪烁频率越高,对眼睛越好;具有护眼效果的台灯,闪烁频率可以高达100kHz。在这方面,我们小的时候就不够注意,有的时候用蜡烛,或者用手电筒作为看书照明,都怪自己年轻不懂事,现在只能戴着厚厚的眼镜才能正常工作。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各种照明灯、护眼灯牌子很多,从保护眼睛的角度来说,一般还是要认准大品牌进行购买,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其八,选择合适的阅读架或可升降桌面,保护脊柱。

阅读时,是选择阅读架呢还是手捧书籍呢?这取决于个人的舒适程度和阅读习惯。有些人喜欢用阅读架将书籍放在眼前,这样可以减少颈部和眼睛的疲劳。这些架子在网上从售价几十到几百的都有,大家在京东等网站上随便搜,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喜欢用显示器读书的老师,也可以用升降桌面调节显示器高度,避免长期一个姿势带来困乏;而有些人则更喜欢手捧书籍或阅读器,这样可以更加自由地调整姿势和阅读角度

上面讲了阅读的载体、途径和相关工具,接下来讲第四个问题,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要深究可以写若干本书,在这里只是为大家分享一些便于理解和入门的“基本款”诀窍——

其一,图书阅读与报刊以及自媒体文章结合。

纸质图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我这里说的图书,是指封底有条形码,条形码上方有ISBN号码的出版物。1987年及其以后的中国大陆出版物,只有在封底上有这个ISBN的才是正规的出版物,这个ISBN全称叫国际统一书号,——这相当于在全地球的现有出版物中给予了这本书唯一的身份证号,如果没有这个,就是图书中的“黑户口”。其中,2007年以前,这个号码只有10位;2007年及其以后,这个号码变为13位。(而在1956—1986年的出版物中,都是用的“全国统一书号”,且未引入条形码系统。)由于正规出版物的生产周期长,少则一两年,慢则好几年,导致某些书出版之时已有部分脱离现实,所以学习者往往需要借助期刊、报纸或自媒体尤其是各种权威研究机构的微信公众号新推送的最新文章进行补充,这样可以既获取稳定的扎实的规范的基础知识,又能够了解前沿研究,让自己的信息来源更加充分,且保证了全面性和时效性。

其二,培养改写、缩写、转写、综述、拆写的多种笔记方式。

古人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笔墨怎么动法,却是大有讲究,像小学老师罚我们抄课文,是一种动笔墨的方法,像小学生每天的课前预习,勾勾字词,查查字典造造句,也是动笔墨的方法;但是对于当下来说,对我们阅读经典著作为主的老师和同学们来说,改写、缩写、转写、综述、拆写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甚至我们用在阅读电子书时,借助软件自带的加下划线,批注以及生成打卡图片或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其本质都是一种做笔记的方法。因为笔记的本质,就是通过笔为工具对我们的阅读对象进行加工,对我们的阅读感受进行记录,所以,只要不是无法辨别的乱画,只要是有意义的文字记录,对于阅读行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笔记。我们要尽可能树立将阅读行为与笔记方式融合,形成肌肉记忆的习惯。

其三,改造家中传统笔记本以及旧报刊,发挥其潜在效能。

不少老师家里有自己以往的笔记本或父母辈留下来的各种报刊等。不少老师虽然积累了一堆纸质笔记本,但往往是做完笔记就甩在了一边,导致我们的阅读没有达到反刍的效果。因为阅读过程的难易程度不同,我们阅读时的年龄大小不同,某些著作,我们很小的时候读的只是文字表面意思,就算我们有所记忆,也可能是机械记忆;我们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砺,才能对小的时候的某些经典文字增进理解。这种情况下,记录了我们小的时候的阅读感受的那些笔记本就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这些笔记可能因为作于多年前,或者杂乱无章,影响我们当下的便捷实用,对此,我们建议在这个笔记本前面加一页A4纸张,然后在上面仿照书籍目录一样,给笔记本加上篇章目录等;同时,还可以在这本书的最后几页空白处添加索引——索引,可以作为查找这本笔记本中某个关键词出现了多少次,出现在哪些具体位置的最好指南,这样便于提高检索效率。当然,目录或索引如果扫描后识别、整理出来,就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检索,效率就更高了。

假如说你做了一本关于政治课的笔记,假设你在后面分别写上各种名人、伟人的姓名以及相关术语等,如果有一天,你想知道自己曾经关于某个名人抄了多少个名言警句,引用了他多少著作,那么只要翻你自己的索引——也就是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就一目了然,这个方法还可以升级——用你的手机把你做的目录和索引拍照,识别成可以识别的文档保存到你的电脑里面,下次你只要在你电脑里面搜这个文档,你就知道在哪年,关于某个问题曾经读过哪本书,写过某个笔记,所以这个方法是一种升级。

如果家里有一些旧的报刊,可以拿来作为家中小孩子练习剪报、整理能力的最好的工作对象,例如家里有中学生,可以让其根据学习兴趣,把家中的要卖的旧报刊中的文章剪出来,然后用那种活页文件夹放进去,平平整整地放好,就可以成为长期阅读,便于保存和传承的家庭读物,这也同时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这种剪报方法,在很多年以前几乎是所有的中小学生的语文课中必有的阅读训练环节,是提升学生语文动手能力的一项实践内容,但现在可能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来得太快,好像已经没有人重视这种基础训练了,我觉得这个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至少大家可以变废为宝,沙里淘金,为自己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

其四,通过新型笔记方式,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团队合作。

上面说的是传统笔记的升级做法,对于年轻老师、同学来说,被称为互联网的土著,因此传统的笔记本可能用得少一些,对此,还可以尝试一些新型的笔记方式。比如,利用有道云、得到、手机便签、思维导图、PPT等工具来记录和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其中,我优先推荐Wolai这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整理和管理自己的阅读材料,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曾经利用这个工具+互联网上的其他工具,在2022年的只能居家办公的日子里,完成了以往几乎完全无法想象的工作量,这里面包含:项目分解,采访计划实施,团队成员的采访记录稿上传与实时共享,相关工具书共享,以及团队整体的工作要目调整,工作进度条随时标记,这些都在这个工具中能够实现,对于我们部分同学期望参加校内外合作的各种实践项目,教师希望能实现团队高效合作来说,这些新型的笔记方式值得尝试。

其五,通过师生经典共读,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双向共赢。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共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更多共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围绕师生经典共读,我曾经做过一点研究,其中与经典共读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以读代训的干部养成”“愿读服书的班风培养”“见贤思齐的社群促读”,也就是说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干部的培养;可以培养班级浓厚的学风;可以促进干部与同学们之间的朋辈互帮互助的学习社群。

其六,同组或同系部老师同读一类书,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养成。

除了和学生共读书籍,我们还可以和同一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读一类书籍。古人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不仅仅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还可以成为自己社交的媒介;就像杨绛说过:“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这些都会融进你内在的气质里。”——这句话虽然是对个人说的,但是也适合于团队——一个团队想形成凝聚力,想形成共识,想形成内生动力,想“不令而行”,都离不开共识的构建,因此多读同类书就有重大的价值。当然,读这样的书,绝不是泛泛读读就可以,还得配之以讨论、沙龙、征文、研讨等等多种形式,才能让这个同类书阅读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激荡思维的作用。

最后,给大家分享第五个问题,就是关于阅读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读到什么程度才算读好、读透?因为杜甫有句诗“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我们很多人就以为好像每一本书都要读到“破”的程度才有价值,事实上这是一种比较大的误解。今天在这里关于阅读程度,我有下面五个建议。

其一,阅读过程中,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读完多少多少本这个数量提升为导向。

现在很多自媒体在这方面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喜欢炫耀自己每个月读了多少本儿或者一年读了几百本,我觉得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不区分自己的阅读目的,为阅读而阅读,为了立人设而阅读,为了伪装高端形象而阅读,读得无论多与少,都是无效劳动。教育咨询专家沈祖芸说:“世界不是按领域划分的,而是由挑战组成的。”“所以,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越深,你的解决方案就越丰富。”

而不断读书,就得围绕自己面临的真实挑战,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来进行阅读材料的组合,譬如,我自己特别喜欢在没事的时候钻研厨艺,围绕我自己想尝试的某道菜,我除了用下厨房APP去对比各家菜谱以外,还在上边买课观摩相关细节,还在得到APP里看一些国家级大厨的访谈录中对这个菜的诀窍的解读,还去翻《四川烹饪》《水煮重庆》等与厨艺有关的微信订阅号上有关这几道菜的分析文章,综合这些材料,我就做出品相更好的几道菜。这个过程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因为只看菜谱不够直观,只看访谈,没有细节;不看文献,不能从食材成本、刀工、火候等多个底层逻辑去理解一道菜。所以,这个时候,我自己看了多少具体数量的书或文章,已经不是我关切的要点。我们年轻老师性格各异,专业不同,能力不同,就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不同的挑战中选择不同的读物,作为重要补充。

其二,阅读过程中,尽量达到独立输出书评或整合到教学案例库的目标。

阅读的目标可能很多,但是如果只是输入没有输出,就没有形成阅读行为的完整闭环。我们现在强调“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复”,读书也是应该强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回响,就是作为读者应该在读书后产生一点思维火花,读书心得。对于年轻教师成长而言,可以围绕前述自己的挑战、问题,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进行书写,也可以将相关阅读心得整合到自己的教学案例库中。前面讲过的为传统笔记加目录和索引,也讲过电子化的新型笔记,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输出书评之前的阶段性半成品,等条件、时机成熟时,这些书评稿完善后就可以发表到《重庆晨报》《重庆晚报》等报刊,作为一次锻炼。

其三,结合手上正在做的工作开展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非常适合老师们或同学们做各种项目时作为优先选择的方法。我们不少老师在做各种科技研究创新项目的时候,往往由于这些项目是多个学科都在研究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跨学科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相关学科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都予以查看,才能防止出现很大的遗漏,为此我们要开展主题阅读。譬如我们去外地实习或从事陌生拜访,但从来没去过那个地方,如果为了多快好省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以及了解本行业在当地发展的情况,可以到当地的地情网上去查看当地的方志、年鉴、统计数据,尤其可以关注当地的仪表工业等等有关的相关章节;也可在学术数据库里查当地专家有关这个行业的最新分析和前沿思考等。通过主题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消化工作中的问题,做好自己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

其四,快速提取有效信息,事半功倍地判定书的价值。

另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快速提取书中的有效信息,并判定书的价值。通过快速筛选和判定,我们可以更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节省时间和精力。法国有一个文学奖叫Prix page 111,从每年的文学作品中评选出最好的第111页。他们的理念是,“第111页,既不是开头,也不是结尾,也许刚好是作品令人倦怠或引人入胜的时刻。”虽然我们不一定照搬这个方法,但咱们每一本书,只需要花几分钟就可以了解该书的价值,例如查看书的前言、后记;通过前言了解书的产生背景等;通过后记等了解书的产生过程;同时还可以查看该书的参考文献或注释,了解作者所下的功夫,如果他的参考文献所引用的书都是20年前的,只有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著作,则可以判断这个作者的书在专业上的价值可能比较有限;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到豆瓣等网站去看一下书评和别人摘引做过的笔记,进行综合判断。这个工作虽然会花几分钟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会事半功倍。

其五,通过横向对比,纵向溯源的阅读,挖掘教学资源,打造教学特色。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阅读时,不妨以一本书为起点,引入更多的参照系,让自己的观察、认知、思考更加全面。例如,关于学生管理、教育和引导,有很多学生认为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事情,但是这几年最火的几本有关大学生成长的书《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却是广东金融学院的一位上《大学语文》课的黄灯老师写的,她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通过任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及“导师制”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接受学生求助和咨询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获得了学生群体成长的第一手资料——而对照之下,我们很多老师上课前后虽然对学生有些关注,但如果我们更加用情、更加用力、更加用心走进每一个学生,观察每个学生,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来思考,相信也会输出有价值,能体现大思政方向,体现课程思政这个重要精神的优质内容。

另外说到纵向溯源,我自己多年来形成一个方法,在读书的时候,以某本书为圆点,将其中提及的所有带“《》”的地方,无论是一幅画,一首歌,还是一篇文章一本书,都要找来读读、看看、听听,因为但凡这种带了“《》”的地方,往往是对理解作者此书有重要扩展的资源展示的地方,而这种书名号最集中的地方,一般是在每页最下面的注释或书末的参考文献这个位置,这种方法有助于追溯作者的思想源头。

这两种阅读方法,一横一纵,很是有趣。前者让我们跨界,像游牧民族一样打破知识学科的界限,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就到哪里去,才能产生新的收获和灵感;后者让我们从当下回归问题产生的源头和大背景,让我们从一本书开始,通过一步一步的引用关系、传承关系,看到手上这本书背后关联的整个世界。

在即将结束讲座之际,献上一首我的小诗,作为对今天讲座的结束语: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阅读》

目光的犁耙在书行里躬耕/深浅不一或歪歪扭扭/梦想矫正着视线逐行巡进/那些文字或摇曳或平淡/迎候电光石火的撞击

在密不透风的书库里/抑或疏可走马的架上/那些文字链接成山河大地/那些段落组合为宇宙大化/那些书页如鲲鹏扶摇九万里/让我看见北溟的云海翻波/让我嗅见东海的海雨天风

那些书页照亮我的前路/似乎组成桃源仙境/博尔赫斯说天堂也不过如此/而我说,正是阅读/让我们把天堂植入心里

这首诗是我此刻进入阅读状态的写照,只有阅读,“让我们把天堂植入心里”,我甚至觉得,我们这场讲座,无论是学校的主办部门,还是各位老师、领导,以及我,都是希望把读书这种美好的事情,植入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听众的心里,就像送给大家一座精神意义上的天堂一样!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们下次再见!

作者简介:

7.jpg

聂树平,(1978-),重庆长寿人,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辅导员,重庆工商大学辅导员思政专属学习力提升工作室主持人,现为重庆市周易研究会、重庆市作家协会等协会会员。2010年在重庆市读书活动月三评两命名活动中进入十佳读书人前20强;出版个人作品《你唱过的歌长成树》(2015),策划统稿《大江之南》(2012);主研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历代易学文化人物研究》(2020),《巴蜀典籍三百家》(2023)等;在今日头条、知乎等自媒体领域以“渝州南山枰”为笔名,推送各类文字上千篇,累计阅读量达600万+。

备 注:

[[1]]得到App首届423“破万卷”节罗振宇直播分享“刷书”心法https://city.cri.cn/20200424/214137af-b1f1-9441-feaf-e87abd3bdc96.html,根据这种观点,值得青年师生们阅读的书可能有下面这些值得阅读、参考:陈海贤《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黄加一《掌控自己:轻松构建高效的个人管理模型》;老喻《人生算法》;粥佐罗《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邱昭良《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脱不花《沟通的方法》;崔佳《校园里的有效沟通: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杨华《县乡的孩子们》;代安荣《做个有修养的学生》;樊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樊登《读懂一本书:樊登阅读法》;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彪悍一只猫《一年顶十年》;罗振宇《阅读的方法》;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赵英著、张双英《自驱动团队》;《查理芒格的智慧》;卡罗琳·丰布《七堂思维成长课——精英群体的行为习惯》;爱德华·威尔逊《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约翰·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刘擎《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从弟洛伊德到互联网》;黎甜《结构化思维》;万维钢《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成甲《好好思考》;吴军《态度》;吴军《格局》;王世民、缪志聪《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采铜《精进1: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古典《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王兴权《案例萃取技术》。

[[2]] 余世维,1948年8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北孝感,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客座教授,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

[[3]] 赠书: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https://www.sohu.com/a/109327010_348774;像代安荣一样思考——为知行社2015年度人物而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22/13/643047_958309016.shtml

[[4]] 省级党委书记再部署:不换思想就换人、态度不正就挪窝、能力不够就让位!,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27599.html

[[5]]王蒙著.人民艺术家·王蒙创作70年全稿(1—6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15118.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68wArIsYpniI9ut”

[[6]]王有朋.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