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查询:
搜索:
陈赓与援越第一仗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10-16    点击:155321次
  

程秀龙


11.jpg

1950年6月22日,昆明。

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兼第四兵团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要他以中央代表团的名义,到越南协助越南人民军指挥边界战役。

这是一次抗法的重大战役,打这样大的战役,越南人民军还是第一次。胡志明认为,在越军中还没有能够胜任指挥这一战役的指挥员。他想到了中国,想到了陈赓,两次写信给毛泽东,点名要陈赓来协助组织指挥整个战役。他知道,陈赓是中国的著名战将,黄埔一期毕业生。他十分赏识陈赓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指挥艺术。

毛泽东与朱德、彭德怀商量后,同意了,让陈赓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赴越,在军事顾问团的配合下,协作越南人民军总部进行边界战役的组织指挥。

陈赓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经过十多天的准备,组团完毕,然后电告中央,说准备就续,待命出发。

毛泽东很满意,对周恩来说:“陈赓还是老作风. 十几天的时间就组完团了。”

报请毛泽东同意,陈赓于7月 7日率领20余名随员,由昆明乘火车出发,开始了他这次极为特殊且秘密的使命。

在赴越路上,陈赓在向越军和地方干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越军干部在谈论打仗时,立足点不是放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争取战场的主动权上,而是放在攻占城镇, 夺取更多的地盘上。他感到,这是越军指挥员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7月21日,他一夜没睡,连夜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和对边界战役作战方针的设想,写一电报,报告中央。

报告中说:“对于越方决定打高平,建议采取围城打援,先夺取外围孤立据点,取得经验,再夺取高平,并利于吸引谅山方向之敌,集中业经整训的部队,选择战场,歼灭谅山方向出援的法军机动部队。若谅山机动部队三至五个营被歼,则高平及谅山附近之若干据点均将便于攻占,越东北及越北敌我形势亦可大为变化。”

第二天,将报告发出,他们一行继续前进。行进途中,陈赓接到中央军委26日的复电。这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称“越军高平战役甚为重要,请你自己并帮助越南同志充分研究情况,务作充分准备,确有把握,然后动手,期于必胜。”

几天以后,毛泽东又给陈赓发电:“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越军应先打小仗,逐步锻炼能打稍为大一点的仗,然后才可能打较大的仗。目前不要直打高平,先打小据点,并争取围城打援是适当的。”①看了毛泽东的指示,陈赓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经过一周的隐蔽行进,陈赓一行于7弓2S日到达越共中央和越南政府的所在地,其实就是河内以北太原、宜光两省交界处一条峡谷中的几所民房。

胡志明和几位越共中央委员已在此迎候。胡志明与陈赓是多年的老朋友、老战友。早在1925年,他们就已认识。胡志明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时,曾与陈赓相处一室,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十年以后,两位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胡志明亲自朗诵了他特意为欢迎陈赓而作的两句中文诗联:

乱石山中高士卧,

茂密林里英雄来。

当晚,陈赓和他的随行人员听取了越军总参谋部关于越北战局形势的介绍。得知,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广西当面,法军采用了边境隔离战术,基本上沿四号公路重点设防,阻止中越双方的往来和互相援叻。这里的守军大约有1.1万人,分别驻守在高平、东溪、那岑、谅山等较大的据点里。

刚介绍完,胡志明就急切地说:“我们组织边界战役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越南同中国的通道,把我们两国间的这条毒蛇拦腰斩断,从而使我们在今后的斗争中,有中国这个强大而又可靠的后方。”

经过周密考虑,陈赓提出了不打高平而先打东溪的建议,对此,越军大多数将领很不理解。陈赓作了耐心解释。

他着重阐述了战役作战方针和指导原则,以及攻坚、夜战、近战等战术问题,并解答了越军干部提出的有关战役的一些疑难问题。

他说:“我要首先说明的一点是,解放高平只是边界战役的目的之一,并不是全部目的。我们最终的是要打垮敌人四号公路的防御体系,打通中越之间的交通线。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应过分追求攻城略地的暂时胜利。这是我们进行这一战役时应把握的基本点。”

  为什么要先打东溪?他说:“道理很简单,一是我们取胜比较有把握,二是通过打东溪,可以切断高平与谅山之间敌人的联系,在整个防御体系中楔入一颗钉子,肢解敌之防御部署,迫使敌人必须北援。这样我们就有了在野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良机:所以,打东溪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要占領这个城镇,而是要在这一点上打痛敌人,调动敌人,为运动歼敌创造良机。”

为什么不先打高平?陈赛说:“主要是我们没有取胜的把握。”他给大家作了分析:“高平是敌人边界防线上的核心据点,筑有带坑道设施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守军多为雇佣军人,战斗力比较强,我们开始也许会进展顺利,但要彻底解决这里的守敌,则困难重重。首先是地形对我不利。高平背倚高山,三面环江,易守难攻。我们进攻作战,必须强渡江河,而合适的渡江点只有一处,只好一路强攻。实事求是地说,依照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要担负这样艰巨的任务,也的确是力不从心的。”

陈赓讲到这里,轻轻地喘了一口气,继续说:“先打东溪和七溪. 后打高平,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军占领了东溪、七溪,高平即成为孤城一座。假如我军能够在野战中歼灭谅山北援之敌,则更会使高平之敌失去外援。在这种情况下,守敌内守孤城,外无援兵,军心肯定会发生动摇。我们趁敌人的士气低落,全力攻城,尽管失去了突然性,却增加了进攻取胜的把握。”

陈赓一口气讲了四个多小时,参加会议的越军干部一个个听得入了迷,心中的疑团顿时被解开了,大家的思想逐步统一到边界战役的作战方针上来。

在战役发起之前,胡志明从内地秘密赶到前线广渊,前来看望陈赓和顾问团的同志。

胡志明听取情况汇报后,紧紧地握着陈赓的手说:“部队都交给你指挥了,但有一条,只许打胜,不许打败。”

陈赓谦虚地说:“请胡主席放心,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力量协助指挥打好这一仗,不辜负胡主席的期望。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我本人觉得有些把握,但不是绝对把握。要打牲仗,主要还要靠越军指挥员的努力和越南人民的支持。”

胡志明对陈赓说:“你就像在中国—样.放手大胆地工作吧!不要事事汇报。”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9月16 日夜,越军开始向东溪发起攻击. 激战一夜,未能得手,双方僵持在一起。17日拂晓,陈赓接到越军前指的电话,说天已放亮,敌机马上就会来扫射,准备把部队撤下来。

陈赓心里焦急,在电话里强调,千万不要把部队撤下来,一定要坚守已经占领的阵地,后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然而,陈赓的话还没有讲完,攻入城区的部队已经开始后撤了。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又遭到敌机的轰炸扫射,损失很大。

陈赓来到越军东溪前指,建议总指挥武元甲召集越军团以上干部和中国顾问团主要成员开会,分析研究作战失利的原因。

中国顾问团参谋长梅嘉生从攻击时间、突击方向、干部指挥、通信联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失利的原因。

陈赓没有批评大家,而是用温和的语调说:“昨晚,我们虽然未能进攻得手,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的指挥员和部队都受到了锻炼,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症结,这就为我们今后的胜利打开了大门。”

在顾问团的协助下,越军重新调整了部署。陈赓建议武元甲,要吸取第一次进攻受挫的教训,不能再偏于一侧,而应重新组织火力,在四面进攻的同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北面和南面。

越军于17日晚,再次发起进攻。敌人腹背受敌,前后挨打,处处告急。第二O九团团长黎仲迅率团首先攻入市区,其他部队也进展顺利。战至12时,占领了部分城区, 但却没有能够攻入敌人的核心工事。

此时,越军又有人要后撤,陈赓坚决不同意。他建议越军前指,要尽快查明攻击受阻的原因。

查的结果是,各攻击部队之间缺乏协同,进展的速度不一,四面围攻,变成了一面硬攻,使守敌得以集中兵力对付越军的主力部队,从而造成攻击受阻的局面。

对此,陈赓提出两条意见。第一,打到哪里就要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那里,决不能后撤。只要大胆地与敌人纠缠在一起,敌人的飞机来了也无可奈何;第二,立即调整部署,改一面突击为四面进攻,即西面、东面的部队为助攻,北面、南面的部队为主攻,使守敌无从招架。

越军前指采纳了这一建议,于 9月18日晨发起攻击,不到一个小时就突入敌人的核心工事,到上午8时,终于拿下法军的中心据点,夺取了东溪县城。

首战告捷,越军上下一片欢腾。当天,胡志明来到陈赓的驻所,兴致勃勃地吟了一首诗赠给陈赓。诗云:

携仗登高观阵地,

万重山拥万重云。

义兵壮气吞牛斗,

誓灭豺狼侵略军。

果如陈赓所预料的那样,东溪一仗,在法军由高平——东溪——七溪——谅山的连接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引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东溪的解放,腰斩了法军四号公路防线,高平受到孤立。河内法军指挥部对此十分震惊,急调一个机动兵团向七溪集结;同时出动五个机动营,向越北根据地首府太原进犯,威胁越方党政首脑机关的安全。

陈赓判断,法军此举的目的. 是要吸引越军主力回援而撤离东溪,以便他们从七溪反扑东溪,接应高平的守军,同时,高平守军一定会弃城出逃。

于是,陈赓建议参战的第三O八师继续坚持原定的方案,驻守东溪,隐蔽待机,张开口袋,随时准备歼灭法军。越方采纳了陈赓的建议。

9月30日夜,法军开始行动了。集结在七溪的勒巴兵团乘着夜暗,悄悄地出动了。他们以三个多营约2000多人组成北上兵团,在上校指挥官勒巴的率领下,分作几路,向北推进,企图重新占领东溪。

10月1日晨,这支法军在东溪以南数公里的山地,与越军第二0九团警戒部队遭遇,双方形成对峙,陈赓所期望的在野战中大量歼敌的机会终于出现了。陈赓建议越军前指,按照原定计划行动,令第二0九团对敌人不作坚决阻击,让敌人放胆北上,待其进人预定地区以后,再扎紧口袋,聚而歼之。

10月2日,勒巴兵团逼近东溪以南那巴高地一线,完全进入了越军伏击圈。陈赓见战机已经成熟,建议越军前指担任侧翼钳击任务的第三0八师开始出击,吃掉这块到嘴的肥肉。

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越军第三0八师却出了岔子,有近一半的部队没有经过总部的同意,就撤到水口关方向去背粮食去了。

原来,连续十多天的伏击,候敌未果,越军的口粮用尽了。该师派一半部队去后方运粮食。哪知,运粮部队前脚刚走,法军便乘着清晨的浓雾赶来了。

2.jpg

1950年7月,陈赓(左三)在越南同胡志明(左二)等亲切交谈

这是多么严峻的时刻!这一下,三0八师师长才如梦初醒。情急之下,部队的建制完全乱了套,师长找不到团长,团长呼不到营长,营长集合不到部队。勒巴的大军安然从包围地域中穿过,第三0八师居然一枪未放,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大鱼从面前溜了过去!

埋伏在后面的越军第二O九团也全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前面是三0八师的伏击部队,这些法军怎么能从他们伏击地域穿插过来呢?竟然没有鸣枪报警,更未阻击?

陈赓接到三0八师的报告,立即起身,他分析,如果勒巴兵团同高平的萨克东兵团会合,兵力将增加到6000人,再加上随时可得到空降兵的支援,越军将陷入更加困难 的境地。

他在地图前寻觅着。突然眼前一亮,在东溪南侧一个山头上埋伏着二0九团一个连,那是陈赓用来监视高平之敌动向的,现在正好派上用场。他果决地说:“通知这个连,发现敌人,立刻开火,一定不能把法军放过去。”

武元甲担心:“他们只有一个连,一旦打起来能顶得住吗?”

陈赓不容置辩地说:“顶不住也得顶,只要拼死拼活地把他拖住,下面就还有仗打。如果放他们过去,掉头逃跑的弄不好就是我们了!”

“另外,命令三0八师,不能再坐等背粮的部队回来,迅速把驻守的部队重新整编,有一个连出一个连,能凑一个营就走一个营,从法军的背后贴上去。只要前面枪声一响,就狠狠地往上冲。”

陈赓说:“你要严申军令,如有怯儒畏战者,一定军法从事。”

越军前指接受陈赓的建议,命令第三0八师和其它部队逐次投入战斗,到10月2日下午,巴兵团已经处于越军部队的包圈之中。陈赓要求越军在10月3日晚发起总攻。

敌人不知越军的实情,也不知周围地形,一受袭击,就把头缩起来作自我防护,既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只想等待大雾稍散后,再定对策。

越军是仓促应敌,法军更是蒙头转向。战场上情况是难于预料的,有时因祸得福。第三0八师没有阻击,本来是个失误,反而成了有意把敌人放进了包围圈,歪打正着,就像一发偏弹反而打在了敌人的要害上。

这时,第二0九团接到命令,趁大雾尚未散开的时候,派一个营开往南山的一个山口,任务是切断法军的退路。

与此同时,第三0八师也开始发动了猛烈攻击。法军误以为自己陷入越军的重围,所以只是消极抵抗,没有组织突围。他们想等雾散云开,高平驻军就会来接应他们突围,强大的空中支持也会使他们顺利脱险,只要据险固守,等待天气好转即可。

实际上,越军的包围并不有效,反让法军趁大雾摸了出去。越军没有利用对方的失误,反而使对方受到迷惑,法军突围出去,并非幸事,反而造成了两大损伤。第一,他们离开四号公路,辎重武器和大量物资都丢弃了;第二,他们突围的路线完全错误,自己钻进了地形复杂、丛林稠密的谷社山中,好像一只凶兽撞开了围捕它的篱笆,反而落进了陷井。

谷社山是一个连猎人都无法进去的原始丛林。法军一头拱进去,就很难再出来。困兽犹斗,勒巴兵团进入谷社山后拼命争夺,凶狠地反攻,遭到越军的阻击,战斗陷入僵持状态。

此时,高平守军沙格东兵团开始弃城南撤,迅速向勒巴兵团靠拢,勒巴兵团也企图焚烧车辆、火炮和辎重,转入四号公路两侧山沟河谷,继续南逃。6日,沙格东兵团已经接近谷社山地区,而勒巴兵团仍然据守谷社山的山洞顽抗。

越军多次攻击,未能奏效,伤亡不断增加。经过几天的连续战斗,部队已经相当疲劳,攻击力有所减弱。越军有的干部认为继续打下去吃不消,坚持不住,所以提出要撤出战斗。

陈赓患急性痢疾,高烧不退,他得悉这一情况后坐不住了。他非常清楚,战斗进行到此,谁能坚持住,谁就有可能赢得牲利。他当即向越军前指建议:“现在情况很严峻,也是全歼这两股法军和锻炼部队的关键时刻。如果让这两股法军会合以后逃走,那就将前功尽弃,等于把将要到手的胜利白白丢掉了。”

武元甲对陈赓的这一建议,犹豫不决。陈赓想,如果武元甲决心动摇,下面的戏可该怎么唱?他想到了毛泽东,立即起草一份电文,交机要处长刘师祥,连夜发出。他要 把毛泽东搬出来,让他复电胡志明,以引导形势出现逆转。

电报发出,陈赓吃了两片药躺下,床铺还没暖热,就接到武元甲的电话,说战役进展得很不顺利,部队连续作战四天,已经非常疲劳,要把部队先撤下来,等以后有机会再打。

陈赓一听就火了,他对着话筒吼道:“在此关键时刻,司令部动摇,你动摇,会葬送战役胜利的大好时机!”

武解释说:“我们已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攻克了东溪,对勒巴和萨克东兵团也给予了沉痛的打击,胜利已经很可观了。”

陈赓说:“如果消灭几个法国兵,占领一座小城镇也叫胜利的话,什么时候才能够把法帝赶出去?什么时候才能够贏得越南民族解放和祖国的独立呢?”

陈赓斩钉截铁地说:“这样的仗如果你不想打下去,请你转告胡志明同志,我明天就卷铺盖走人!”

陈赓怕武元甲变卦,立即给胡志明写了封短信,建议他出面鼓励前线将士,继续坚持战斗,一定要分割围歼敌人。

陈赓的电报传到北京,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肯定。10月6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电示陈赓:

先集主力歼灭东溪西南被我(指越军)包围之敌,然后再看情况围歼高平南逃之敌,此种计划是正确的。你们除对东溪西南之敌必须坚决彻底加以歼灭,即使伤亡较大也不要顾惜,不要动摇外(要估计到干部中可能发生此种情况)以外,并要将高平之敌确实抓住,不使逃脱,还要对谅山等处可能出援之敌有所部署,只要对此以上三点处理恰当,胜利就是你们的。②

读到毛泽东的电报,陈赓完全放下心来。他立即将电报送给胡志明,并明确提出要按照原定计划打到底,即使不能一下子吃掉敌人,也要围住敌人,逐步消耗,歼灭之。

胡志明看了毛泽东的电报,说:“我们一定要像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把这三点处理好,夺取胜利。”

胡志明把电报递给武元甲,武元甲默默地看完,似乎有了信心。

陈赓鼓励说:“努力吧,毛主席批准的战斗还没有打不胜的。”

同时,胡志明接受陈赓的建议,立刻向前方发出了慰问电:要求全体官兵,在此困难时刻,要“不惜任何牺牲,坚决歼灭敌人”。并说:“我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你们的胜利消息。”

参战部队接到胡志明的慰问电、鼓励信,听了毛泽东主席发来支持在谷社山歼敌的电报传达,受到极大的鼓励,信心大增。广大官兵坚决执行命令,勇猛发起冲锋,在战斗中连连获胜。

至8日下午,勒巴兵团4个营被全歼,上校指挥官勒巴及其参谋部人员全部被俘。越军的士气大振,立即移师围歼沙格东兵团。

沙格东兵团犯了勒巴同样的错误,在离开四号公路进占477高地时,也毁弃了全部辎重。在勒巴遭到灭顶之灾后,他感到477高地不可久留,担心被越军困死,便从高地上冲下来,向东南方向逃走,直奔七溪。

法军离开大路就找不到去向, 在密林里乱闯乱钻,像勒巴进入谷社山一样,也钻进了一片荒林。里面山丘很少,沙格东受到越军攻击时,无险可守。勒巴还苦撑了四天,沙格东只坚持了一天就放下了武器。

10日,沙格东兵团3个营全部被歼,上校指挥官沙格东、高平省伪省长等被活捉。

经过七个昼夜连续激战,越军全歼法军两个精锐兵团,解放了高平,并乘胜攻占了七溪。法军两个强劲兵团被歼,那岑、同登、谅山、亭立、安州等地的法军纷纷弃城而逃。驻守西北边境重要战略要点的老街和巴沙的法军,以及进犯太原的法军也被迫撤离。至此,在越北边境的法军防御体系全线崩溃,就像抽掉了梁柱的房屋一样倒塌了……

边界战役取得全胜,这是越南抗法战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结果大大超过了原先预定的目标,被歼法军不是5个营(小团), 而是9个营。从此,中越边界交通畅通无阻,中国成为越南反帝斗争的强大后方。

当时,美国《合众社》报道说:“在中越边境3500人的精锐部队,遭受在新中国受训和武装的越南军队的强大进攻,法军大部分被消灭,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约250 英里地区内,法军已经完全没有防卫力量,这是法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军事失败。”

法军连遭重创,最初是困惑,然后是震惊,到边界战役结束时,法国驻越的最高长官才恍然大悟。他们惊呼:“陈赓不仅是来签订军事条约的,他直接插手指挥了,难怪越南军队一夜之间变得像个军队了。”

胡志明对陈赓的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说他的工作态度是一个 “完完全全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工作作风。”

注释: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第172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第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