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日英雄——张兴业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击:136609次
  

张政宏


201861612651767.jpg

张兴业照片

       张兴业同志1912年出生于榆次市东蒜峪村的一户贫农家庭,1936年底参加革命,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病故。

       1938年,日寇大举进犯华北地区,当时的张兴业已经受党的教育多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政府组织的一员,深受组织的器重。为了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地方武装。1939年10月,张兴业同志受工卫旅党组织派遣,带领冀培芝(平遥人,毛纺织厂工人)、鲁何保(河南人,纺织工人)、焦维礼(清徐人,太原工人)和胡革英(榆次人,太原毛织工人)等同志到阳曲开展工作。这个时期正是山西新旧军摩擦紧张之际,工作十分艰巨。他们初到阳曲县是以牺盟会的名义出现的,主要任务是扩充分部队,开展地方工作,建立抗日根据地。张兴业同志在阳曲县的公开身份是牺盟会主任兼工会主任,实际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分工由他主持地方工作,主要负责党的建设和地方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工作。胡革英同志负责阳曲县妇联工作。

       开始他们暂住西阳曲的红嘴村(两户人家的小山庄),以牺盟会为掩护,搞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动员老百姓起来抗日救亡。宣传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粮出粮,誓死不当亡国奴。后来,由于人员逐步扩大,武器也逐渐增多,该村地方狭小,人口很少,不便发动更多的群众,于是他们在1940年的春天,就迁到高足梁村长期住下。不久就建立了党支部,在5月份,由张兴业同志主持召开了支委会,鲁何保同志任书记、冀培芝同志任宣传委员、郜辛酉同志任组织委员。同时,正式建立取名阳曲县工卫游击支队(简称小工卫队)。冀培芝同志担任队长,鲁何保同志担任指导员,队员共20多人,编了两个班。后来,他们就以高足梁、阁上、老书寺为基地,经常活动在阳曲五区一带,深入到兰村、关口敌占区,骚扰和打击日寇。

       阳曲是晋西北的门户,五区就是前哨阵地,五区的凌井沟,古称天门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峦起伏(沟深30里),沟壑纵横,小工卫队经常活动在这里,对太原之敌威胁很大。日寇在阳曲周围修了不少据点,特别对小工卫队的活动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派遣汉奸、特务前来破坏,有时日寇抽调精锐部队袭击,然而均未得逞。相反,这些来犯之敌却被小工卫队击退或是消灭。小工卫队在战斗中得到锻炼成长,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因而在当地名声很大,使敌人闻风丧胆,随之我地方政权也得到发展,抗日救亡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

       1940年春的一天,小工卫队在五区关山一带活动,夜宿在一个村庄。这天他们是在敌区活动后返回的,不料被敌人发现,敌人跟踪而去,在拂晓时刻到达这个村外,妄想围歼我小工卫队。敌人来势凶猛,约月一百多人,装备精良。可是敌人还未包围村庄时,已被我方哨兵发觉,哨兵当即鸣枪报警,我小工卫队员立即投入战斗,抢占有利地形,在张兴业、冀培芝等同志的指挥下,连续击退敌人四、五次冲锋。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天已大明,鬼子见地形与其不利,且伤亡较重,只好拖着十几具尸体狼狈溃逃。从此以后,敌人小股出来扫荡、抢劫就少点多了,我们的工作就更好开展了。

       194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有一个班的黑狗队(伪军)上山抢粮,被我小工卫队活捉,并缴获两挺德国造79型歪把子机枪和七、八步枪。时至傍晚,敌区的鬼子见伪军还未返回,又组织了一个连的兵力(一百来人)起来增援,企图吃掉我小工卫队。岂料鬼子出发的消息已被我小工卫队获悉,因此,在敌人未到之前,小工卫队趁天黑之际全部撤出村外(上下善姑村),埋伏在村外有利的地形上,单等鬼子上“钩”。天黑以后,鬼子大队匆匆赶到,敌人以为我小工卫队被其包围,便把村庄团团围住,一窝蜂似的从沟底涌上来,结果扑了个空,没有小工卫队的一个人影,方知上了当,便急忙返出村外后,已陷入我工卫队的“伏击圈”。只听到指挥人员的高喊声“打”,顿时枪声四起,工卫队的战士们一阵排子枪、手榴弹把鬼子打的人仰马翻、晕头转向。等鬼子清醒过来时,看到自己不少伤亡,并不甘心失败,还要垂死挣扎,一连攻了四次,都被我工卫队击退。这次战斗整整坚持了一夜,到次日天亮时,我工卫队才主动撤出阵地,在鬼子爬上山头时,我工卫队早已无踪无影了。

       是年秋天的一天,我小工卫队下山搞物资和接应上山人员,整整忙了一夜,天亮后,才上了山在一个小村庄休息、做饭。突然,出现了鬼子的飞机在村庄上空盘旋,并有一个连的鬼子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向小工卫队休息的村庄扑来。工卫队马上把队伍拉到村外的高地上,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敌人正从沟底往上爬,当敌人进入我有效射程内时,我方机枪、步枪一起开火,手榴弹从鬼子头上爆炸,一阵子打的鬼子鬼哭狼嚎,狼狈逃下山去,经过几次反扑都被我工卫队打下去。直到人员、物资安全转移后,才主动撤出队伍。在这次战斗中,郜辛酉同志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的革命精神,曾在《晋绥日报》进行了表彰。

       1940年3、4月份,为了解决我们的经济困难,在“四大动员”中,张兴业同志带领部分人员袭击了木口村地主老财张德会(有好几个儿子在太原做事,其中一个在阎锡山手下当军官)家,从家中搜出银元1000块,由鲁何保、冀培芝、郜辛酉等同志分背了一个多月,后如数上缴了县人民政府。

       1940年的秋天,他们曾护送李立三同志安全通过阳曲县,立三同志赠送给郜辛酉等同志一支水笔作为留念,并鼓励他要努力学习。

       在“百团大战”期间,小工卫队人员少,武器差,但他们积极打击敌人,作战勇敢,战绩显著,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壮大。到1940年底,小工卫队已发展到近200人,从此正式改编为阳曲县游击大队。张兴业同志也就调《晋绥日报》印刷厂工作了。

       张兴业同志在阳曲工作的一年期间里,不仅要负责开展地方工作,而且他经常能够同工卫队的同志们在一起,研究工作,做具体细致的指导,亲自主持召开工卫队的支部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发展新党员等等。他总是身体力行,不摆官架子,经常深入到离高足梁、老书寺五、六十里以外的平川地区搞物资,对敌斗争,一走就是两三天,每次都给敌人以沉痛的打击,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

       总之,张兴业同志为开辟地方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创建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时至今日,阳曲老区上年龄的老人们说起张兴业同志,仍然赞不绝口,十分怀念。

       消息来源:新红网

       责任编辑:张卫东